专家:极端气候事件影响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由此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中国气象学会理事会气候学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宋丽华指出:极端气候事件已真实地走进百姓生活,并对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解读之一: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宋丽华说,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根据4次评估已得出了最新结论:全球明显变暖,未来持续升温。根据IPCC的评估报告,气候变暖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过去100年(1906年至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74摄氏度,20世纪后半叶是过去1300年中最温暖的50年。
二、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0.17米。
三、全球大部分地区积雪融化,北极海冰面积明显减小,春季海冰厚度减少40%,北半球多年冻土层也开始融化。
四、冷昼、冷夜的发生频率减少,暖昼、暖夜发生频率增加。
五、强台风(17级以上)发生的频率已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不到20%,增加到21世纪初的35%以上。
根据有关评估,21世纪全球气候仍将持续变暖。
值得注意的是,在气候变暖过程中,全球的极端气候事件也在频繁发生,比如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2005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卡特里娜”飓风和我国东南沿海的“龙王”台风、2007年我国的淮河洪水等。除了这些以外,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极端气候事件已到了频繁发生的程度。
解读之二:极端气候事件严重影响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宋丽华说,全球的极端气候事件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重大,已经影响人们生命健康、粮食安全、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2004年印度洋海啸造成印尼、斯里兰卡、索马里等11个国家死亡超过29万人;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造成17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300亿美元。
2005年国庆节期间“龙王”台风席卷了我国东南沿海,该台风在登陆后短短6小时,就给福建省带来了303毫米的降水从而酿成洪灾,使福建省经济损失超过70亿元;2007年初,沈阳降下暴雪,造成城市交通几乎瘫痪;2007年淮河流域7月份降水量仅次于1954年,形成严重洪灾,气象卫星监测,分洪面积达115平方公里;2007年夏,黑龙江省发生严重夏伏连旱,使粮食减产55亿公斤。
以上这些以及非常多的极端气候事件,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生活中,发生在百姓身边,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解读之三:应对气候变化已迫在眉睫
宋丽华说,目前,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其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对百姓的影响越来越直接,因此,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加强极端气候事件的预警等工作已迫在眉睫。
IPCC有关报告指出,气候变化的90%因素是人类活动影响的,因此这成为国家和政府部门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各国都应预防和缓解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甚至要调整国民经济布局,改善人类活动,这是所有国家和地区、几乎所有行业都肩负着的使命。
我国对应对气候变化越来越重视,并做出了不懈努力。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首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把能源生产和转换、提高能源效率与节约能源、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林业和城市废弃物等列为中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我国将采取一系列法律、经济、行政及技术等手段,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我国在2007年还把应对气候变化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