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部门两项目分获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
中国气象报记者胡亚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8日在北京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和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的风云二号C业务静止气象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我国新一代多尺度气象数值预报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风云二号C星及其地面应用系统是利用航天技术和空间遥感技术,获取与地球表面大气、地物表面物理状态有关的辐射数据。我国自主研制的风云二号C星在01批3通道的基础上攻克了5通道成像、卫星图像生成、主动和被动章动复合控制及图像导航配准等星地核心技术,实现了高稳定、高精度对地扫描成像,定量获取云和地表对应扫描点的辐射量。地面应用系统利用可见光、红外5个通道的观测数据反演处理,自主开发出21种定量应用产品,为天气预报、环境和自然灾害监测服务。C星和地面应用系统经3年多稳定连续的业务运行,图像获取的成功率为99.5%以上,得到了大量观测资料。全国约800个各种利用站、国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收、利用C星的云图资料。C星资料在气象、水文、海洋、林业、航空和交通等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国新一代多尺度气象数值预报系统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成果,也是我国在气象科技与计算机应用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该成果以自主开发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完整气象数值预报体系,实现我国数值预报技术整体跨越为目标,针对我国业务数值预报长期存在的资料利用率低,初值质量差;不掌握底层技术,模式难以升级发展;缺乏针对我国天气气候特点的系统优化,预报性能不稳定等3个主要问题,通过发展变分同化系统,实现了对大量遥感资料在数值预报中的应用,改进了数值预报的初值;通过发展全球与区域通用的非静力数值模式动力框架,解决了数值模式向高分辨率发展的问题;通过大批量实际天气个例试验,优化并建立起模式的物理过程方案,提高预报性能。
据悉,中科院院士吴国雄牵头的课题“海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副热带高压和我国气候的影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目前,中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等5项国家科技奖。(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