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网 > 天气资讯 > 全国气象科技大会特别报道:向气象强国奋进

全国气象科技大会特别报道:向气象强国奋进

时间:2006-05-18 09:17    来源:问天网    编辑:天气网

  21世纪之初,让所有中国气象工作者欣喜的是,由中国气象局牵头,汇集13个部门、40个学科、300多名专家心智的《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主持并多次听取战略研究情况汇报。他强调,气象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气象事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气象事业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作用。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表示,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气象事业、关心气象科技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对气象科技创新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基本建立了天气、气候业务和较为完善的科研业务体系,提高了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水平,在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上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业务气象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我国气象事业之所以能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科学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五”期间,在“科技兴气象”战略指引下,科技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像颗颗精美的珍珠,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司长郭亚曦介绍,“十五”期间,中国气象局所属各单位共承担了各类国家级项目313项,其中:牵头组织和参与组织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有5项、涉及到气象数值预报、全球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支撑、人工增雨以及农业气象灾害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非常迫切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先后牵头组织国家“973”项目3项,主要涉及天气气候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大气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等关键气象科学前沿问题研究。同时,为了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服务工作,中国气象局还积极承担了各类奥运科技项目数项。

  通过组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的整体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高水平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气象部门科技工作者在SCI、EI等期刊发表的高水平科技论文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3年,“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自2001年至今,中国气象局所属各单位获国家级奖项15项,省部级以上奖项达300余项。

  “十五”期间,在国家“973”项目支持下,我国科学家初步完成适用于我国天气气候特点的暴雨预报模式(AREMs-973模式)开发,并在2002~2005年汛期湖北、安徽等省市暴雨预报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国29个省市全面推广。在国家攻关项目支持下,我国科学家完成并出版了《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为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提出和有关政治环境外交斗争提供了相关科技支撑;我国自主设计并开发完成了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系统(GRAPES系统),目前正在进行GRAPES-MESO业务试运行工作。另外,在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防御及影响评估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建设了成果推广应用基地和示范区;通过建设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基地,开展人工增雨技术研究,为我国空中水资源的调控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中国气象局还加强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气象业务技术水平的提高。例如:通过对台风、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机理、预测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显著提高了我国台风、暴雨的预警预报水平;通过对大气动力框架和模式物理过程的发展和改进,基本建立了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和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有效提高了我国对短期气候和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能力。

  今年1月12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同时,中国气象局正在大力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相信随着今年5月18日全国气象科技大会的召开,“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的气象业务体制的逐步形成,我国气象事业必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跨越的宏伟目标。【信息来源:科技时报】

相关天气资讯
温本站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含各类广告)仅供参考,怒不对准确性负责。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联系 | 站长统计
© 2010-2013 天气网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