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网 > 天气资讯 > 一次特殊团聚——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研讨会

一次特殊团聚——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研讨会

时间:2008-02-23 09:40    来源:问天网    编辑:天气网

  2月21日,农历正月十五。北京街头的烟花爆竹几乎卖得脱销,稻香村前购买元宵的市民早已排起了长龙。京城跑气象的媒体记者却忘记了元宵佳节,因为他们得知,在中国气象局有一次特殊的团聚,主角是气象领域的专家学者,内容是吊了他们一个多月胃口的焦点问题——关于2008年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的成因。

  层次高

  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此次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的总结和研究工作,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副局长许小峰、宇如聪、张文建出席此次研讨会,并从科学技术和应急管理的角度就有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郑国光还就此次研讨会的目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开好此次研讨会做了重要讲话。

  陶诗言、周秀骥、丑纪范、李泽椿、陈联寿和丁一汇等多名院士,中科院大气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继1月31日后,再次相聚中国气象局,就总结研讨灾害发生发展的天气和气候成因,分析灾害的异常性、致灾成因以及对我国今年春、夏气候的可能影响等问题,各抒己见。

  此次研讨会还吸引了国家电网公司、交通部等受此次灾害影响较重部门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分析电网导线覆冰、公路凝冻结冰等焦点问题,探讨深化部门合作。

  内容多

  高水平的聚会,必然成了关注的焦点。

  报告厅位子坐满了,索性就坐在过道上;过道坐满了,索性就站在后排;后排站满了,索性就站在会场的入口处。

  在京参加应急气象服务工作总结的各省(区)气象局领导、各高校及科研机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天气预报业务的一线工作人员,以及CCTV、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记者将可以容纳200余人的报告厅围得水泄不通。

  为了全面、系统、深入地对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进行分析,会议涉及的内容也很多。在上午集中分析研讨灾害特点及影响分析、天气过程分析和气候成因及预测后,研讨会又分组就天气过程分析,降雪、冻雨预报,气候成因分析及对我国今年春夏气候的可能影响,电线覆冰、道路结冰条件分析,致灾机理、灾害影响评估等进行深入探讨。短短的一天时间,与会人员对近40个学术报告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研讨热

  “大腕”的云集,焦点的汇集,势必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冰冻天气的云物理形成机理、电力气象、交通气象以及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今年春夏气候的影响成了众多专家学者关注争论的焦点。《冰冻天气的云物理形成机理研究》报告一讲完,立即引发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热议。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工程院院士陶诗言、贵州省气象局副局长汤筑强分别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将研讨会推入高潮。

  特邀参会的电网、交通专家也牢牢抓住此次与气象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纷纷就电线覆冰监测、道路结冰监测等问题与气象专家沟通。

  而此时与会人员,时而侧目聆听,时而低头沉思,时而下笔记录,早已融入到这场特殊的聚会中。

  节奏快

  时间紧,任务重。一天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会议的内容又非常丰富,因此研讨会的节奏也变得飞快。常常是前一个主题报告刚刚结束,后一个报告人就已登台;前一个争议话题刚刚告一段落,下一场研讨又要开始。

  为了留出更多的提问、讨论时间,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将讲话压缩到了1分钟;为了节约每一秒时间,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在PPT还没有完全打开时,就开始了激情的报告演讲;为了让与会的专家学者有更多的报告、交流的机会,近4个小时的研讨会竟没有“中场休息”。

  为期一天的2008年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研讨会虽已结束,但这场汇聚中国气象局高层领导、多名两院院士、众多领域专家的学术盛会,也必将对今后如何开展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的研究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

相关天气资讯
温本站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含各类广告)仅供参考,怒不对准确性负责。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联系 | 站长统计
© 2010-2013 天气网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