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异常是低温雨雪冰冻的直接原因
为了更好地分析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气候背景、成因和影响,在2月21日召开的“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研讨会”上,来自各省、市、自治区气象局的专家都结合本省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往年同期降水情况对这次的极端天气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
经过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造成年初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的发生。持续而稳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势是中国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直接原因。
1月中旬以来,大气环流异常形势持续维持了20多天,中高纬度欧亚地区的大气环流经向度加大,冬季风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并不断南侵;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向我国输送了大量暖湿空气,并决定了低温暴雪冻雨灾害发生的区域;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低槽系统活跃,进一步加剧了暖湿气流向我国的输送;南方地区逆温层持续存在,造成严重冻雨灾害。
与此同时,这次全国大范围的雨雪天气也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正在发生的“拉尼娜”事件有关。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表明, 2007年8月形成的“拉尼娜”事件有可能将持续到 2008年夏季之前,并达到中等或者偏强。统计分析表明,强“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当年冬季 , 中纬度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加强,即冷空气活动频繁,易造成我国北方和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偏多。
研讨会上,各省代表除了总结了此次极端天气成因的共同问题以外,不少省市还结合了自身特点,对区域性气候变化的成因作了详细的介绍。
贵州:低温加上水汽充沛造成冰冻灾害
贵州的灾害天气除了拉尼娜事件的发生和大气环流异常外,局部地区气候要素也是重要的影响条件。一方面是持续的低温环境。1月12日~2月2日,贵州省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均达到1984年以来历史最低值。另一方面是充沛的水汽条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前期偏西、偏北,并且不断有南支波动东移,由南海及孟加拉湾不断向贵州省输送西南暖流,带来了有利的热力及水汽条件。700百帕西南低空急流集中在贵州中部偏东、偏南一线,冷暖空气在贵州东部交汇。长时间维持高湿度的冻雨天气环境,为本次冰冻灾害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
新疆:“三山夹两盆”加重积雪
年初,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出现了罕见的“雪景”,南疆盆地积雪面积达到八十年代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极值。受大气环流及“拉尼娜”情况的影响,南疆出现了持续的降雨低温天气,南疆出现的大面积积雪进一步加重了持续的异常低温。
新疆地区的地形简单概括为“三山夹两盆”,这个地理条件往往导致南疆地区降水稀少,干旱少雨,但此次南疆地区却降下了大范围的罕见大雪,致使南疆(尤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白雪皑皑。
河南:太阳黑子可能影响降水
1月10~12日、18~20日和27~28日,河南全省出现了3次范围较大、强度较强的降雪天气,全省各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积雪,大部分地区积雪深度在10厘米以上。除了主要的两个原因外,河南省还提出,这几次雨雪天气过程有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
据河南省气象局统计,太阳活动的高低值年份,河南1月份均出现过多雪,特别是高值年份多雪概率较高。1951年以来,1月份太阳黑子数由低值转到高值,并且1月份黑子数首次超过100的5个周期中,1月多雪的概率达80%。今年1月,太阳黑子达到了近5年来的最低值。
而1月份太阳黑子从高值降到低值以后,其黑子数在60以下一般将维持4~5年,1951年以来历史上共出现6次,其中前5次多雪的年份为0~1次,少雪的年份为3~5次,只有最近这次是5年中出现了两次多雪年。由此分析,河南地区年初雨雪天气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
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造成了我国这次范围广、强度大、时间长、灾害重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但是,从深入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大的气候背景下,由于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灾害天气的形成原因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在研究和分析中,必须将大的背景与地域特点有机结合,为今后的预报和研究工作提供更加精细的参考。(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