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全力保障奥运火炬登顶珠峰
![]() |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珠峰传递活动近在咫尺。火炬攀登珠峰的过程中,大风、降雪等恶劣天气都可能对本次活动造成不利影响。为了尽量减少因天气因素导致的种种困难,帮助火炬顺利登顶,中国气象局专门成立了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气象保障队。
保障队从去年的火炬登顶演练开始,就全程参与火炬珠峰传递活动。在去年演练的过程中,保障队不仅使用2005年在绒布寺建立的,当时最靠近珠峰的自动气象站,还在演练期间,沿珠峰大本营到东绒布冰川一线,建了5个自动气象观测站。这5个站分别位于海拔5200、5555、5800、6000和7028米的高度,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地区气象资料的空白,收集到一个月的珠峰实况天气资料,为获取珠峰地区立体气象资料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演练活动结束后,保障队对演练活动期间收集的珍贵资料数据进行研究,在今年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之前,保障队主要组成单位国家气象中心、兰州中心气象台、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等部门的专家,多次集中商讨,对这些原来难以获取的探空、地面等资料进行最大限度的分析、总结和研究,寻找可能存在的规律和较为可靠的预报因子,尽一切可能为提高珠峰这一特殊地区天气预报准确率做出努力。
今年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活动将正式举行。为此,中国气象局总结去年演练的经验,抽调北京、甘肃、西藏等地精兵强将,组成了50余人的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气象保障队。保障队大部分成员都作为现场服务组,在珠峰大本营进行现场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另有12人组成的后方支持组,利用中国气象局现代化高科技支撑,为前方工作人员提供有力技术支持。现场服务组则由预报、观测、通信等部分组成。
预报工作人员虽然数量不多,但个个能力出众。经验丰富的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非常熟悉本地气候的西藏预报员、常年研究高海拔地区天气的兰州预报、科研人员,他们中绝大部分参与了去年的演练,没有参与演练的队员,也全程参加了一年间三地专家研究珠峰地区天气的研讨会,具备丰富的珠峰地区天气预报经验。
观测和通信则是预报人员的眼睛和耳朵。受到珠峰地区环境限制,自动气象站等基础设施数量极少,加之山地天气多变,为预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给预报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支持本次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的设备聚集了我国现代化、高科技的气象装备。
来自南京大桥机器厂的综合观测车主要用于高空气象探测,其探测资料是保障队预报组用于开展日常天气预报和高空风监测的最重要资料。利用充满氦气的气球将探空仪带入高空,在升高过程中能够测量大气不同高度层的气温、气压、湿度、风向和风速,实时将这些信息通过无线电波发送给观测车,进行资料的处理,就形成了预报员和登山队所需要的高空气象资料。只是负责高空观测的人员十分辛苦,每天凌晨7点,就必须冒着严寒,开始当天第一次观测,遇到恶劣天气,夜间也需要观测,不能休息。
全天空成像仪是捕捉天空景象的好手。云和天气现象变幻莫测,难以用语言描述和定量分析,处于后方的预报员往往无法分析现场的天气状况,而且很难有效的形成准确的资料存档。此次在大本营安装了两套全天空成像仪,能够同步每分钟对珠峰和全天空进行拍摄,直接以影像的形式记录全天空云的变化,结合近地面气象观测能够对现场天气状况进行较为完整地记录,为预报人员后期准确分析天气实况提供直观、有效的资料。
便携自动气象站虽然只有10公斤重,功能却不少。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风速和风向资料是开展气象预报的最基本资料,是天气系统变化的最直接反映,预报员根据这些要素资料和其他观测资料来判断将来的天气状况,作出合理的天气预报。便携自动气象站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功耗低、便于安装等特点,能够用于特殊环境条件下常规气象要素的测量。此次保障队观测组在大本营和6300米高山营地同时安装了便携自动气象站,采用GPRS的数据传输方式,及时为保障队预报组提供近地面的气象资料。
单测风仪功能简单,作用却关键。风速是登山队最为关心的气象要素,特别是在登山队员攀登过程中,超过一定范围的风速直接危害到登山队员的生命安全。针对此种需求,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中心研发了单测风仪,用于特殊地点的风速测量,该仪器总重不过7公斤,高1.2米,占地仅是一个直径15厘米的圆形,安装方便,功耗极低,能够在零下20度的低温下连续进行10至15天的风速测量,并且实时传输观测资料,能够有效地在狭窄的山脊、大风口等无法安装常规气象装备的地点发挥效用。目前已经在海拔6500米的垭口和6600米的山路上安装使用,日常为预报组提供该地点的风速资料。
珠峰大本营现场天气预报主要依靠高空观测数据、珠峰大本营地面数据与不同海拔高度自动气象站的数据,利用现代化的卫星通讯等方式,调阅中国气象局实时下传的各个时次、各个高度的天气图,天气流场图、卫星云图等大量数据,并结合全天空成像仪、不同海拔的气象站、单测风仪等高科技设备的帮助,综合判断天气形势,作出结论。
大本营条件艰苦,尽管保障队专门成立了后勤保障组负责山上的生活,现场服务组的队员们还是遇到许多困难。高原反应最难克服,尽管去年绝大多数队员参加了演练,这次上山依然有不同程度的头疼、乏力、食欲差、抵抗力下降等症状出现。即使是常年生活在拉萨的西藏区气象局队员,也因为海拔相差1000多米难以适应,刚上山就感冒了。远离家乡和亲人来到这里,队员们的心理也承受着亲情的历练。保障队里年轻人数量不少,据了解,妻子正在怀孕的队员就有两人,结婚不久、孩子刚出生之类的情况更多。营地里时常能看见队员抱着电话一聊就是很久。
尽管如此,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气象保障队依然从4月6日开始,每天为火炬传递前线指挥部提供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重要天气出现时,例如低温、大风雪,环境往往十分恶劣。越到这个时候,气象保障人员越忙碌,工作不分白天黑夜,电脑资料前每时每刻有人守候,夜里12点冒着零下10°C的严寒在室外进行高空观测。虽然艰苦,每一个保障队成员都为能够亲身参与2008北京奥运会感到光荣。为了中国百年奥运梦想,气象人定将为火炬顺利登顶珠峰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为北京奥运气象服务工作增光添彩,为奥运会的顺利举行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