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因持续暴雨我国大江大河多次发生洪涝事件
我国江河湖泊众多,一旦出现持续强降水,防汛压力很大,例如1963年8月上旬海河流域暴雨洪涝、1958年7月黄河中游暴雨洪涝、1991年6-7月淮河流域暴雨洪水、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特大暴雨洪涝等等都给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历史上四次重大洪涝事件
1963年8月上旬海河流域暴雨洪涝
1963年8月上旬,海河流域发生持续暴雨,旬降水量一般有200-6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2-6倍;主要暴雨区位于太行山东侧,降水量达1000-1500毫米,为常年同期的7-10倍,最大的暴雨中心獐么为常年同期的19倍。大于50毫米的暴雨日数达3天以上,太行山东麓达5-7天,獐么200毫米以上的日数达4天。
由于暴雨雨量大,来势猛,造成海河南系的子牙、大清、南运河三大水系发生特大洪水。尽管洪水期间各种水利设施减轻了洪水灾害,保住了天津,但这次暴雨洪水所造成的灾害仍极为严重。据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北京等省(市)的不完全统计,受灾农田600万公顷左右,死亡5800多人,倒塌房屋1500多万间。
1958年7月黄河中游暴雨洪涝
1958年7-8月份,我国主要降水带位于华北平原大部、西北东部及西南东北部一带。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及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区先后降了暴雨,局部地区降了特大暴雨,降水量一般有200-400毫米,部分地区超过500毫米。
由于降雨较频繁,部分地区降雨强度大,导致江河水位上涨。特别是7月中旬豫晋陕之间地区的强降雨,使黄河及其支流涧河、沁河、涑水河、伊河、洛河等发生大洪水。据河南、河北、山西及北京等省(市)的不完全统计,受灾农作物近百万公顷,死亡1240人,倒塌房屋近40多万间。
1991年6-7月淮河流域暴雨洪水
1991年淮河流域入汛早,5月份开始,淮河流域内降雨偏多,流域平均雨量为176毫米,是常年的2倍多,仅次于1963年。局部发生了洪涝并形成河、湖、库底水高的不利条件。6月12-14日,流域中南部普降暴雨。由于降雨范围广、强度大、时间早、雨区集中,在中游湖洼地区造成严重内涝,夏熟作物损失极大。
与暴雨过程相应,淮河水系出现了两次洪水过程。正阳关以上除唐垛湖外,8个行洪区相继破口行洪。7月初,第一场洪水还未退尽,淮河水系又连降暴雨,沿淮各站水位再次起涨,王家坝7月7日再度开闸蓄洪。1991年淮河流域严重的洪涝,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1991年洪涝灾害中涝灾占79%,全流域受灾耕地552万公顷,受灾人口5423万人,倒塌各类房屋196万间,损失粮食132亿斤,减少粮食约316亿斤,直接经济损失达340亿元。此外,积水还淹没或浸泡了津浦线、淮南线、淮阜线等铁路干线,使铁路交通中断,不少公路干线被淹,数千家工厂企业被洪水围困,处于停产状态,由此造成的间接损失及滞后影响也十分严重。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特大暴雨洪涝
1998年汛期长江流域降水明显偏多,6-8月降水量一般有500-800毫米,部分地区超过1000毫米。长江流域先后出现8次影响严重的洪峰,长江干堤3600千米和洞庭湖、鄱阳湖重点垸堤超警戒水位天数超过60天。持续的暴雨或大暴雨,造成山洪暴发,江河洪水泛滥,堤防、围垸漫溃,外洪内涝及局部地区山体滑坡、泥石流,给上述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据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福建、江苏、河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省(区)的不完全统计,受灾人口超过1亿人,受灾农作物1000多万公顷,死亡1800多人,伤(病)100多万人,倒塌房屋430多万间,损坏房屋800多万间,经济损失1500多亿元。
以上几个流域发生的洪涝事件表明我国大江大河的防汛形势历来严峻。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旦出现洪涝,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将更加严重,因而防汛任务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