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量报警器京郊示警 科技新成果庇护山村
据中国气象报记者李晔报道以前大雨天,房山区车厂村的干部要守在雨量筒边盯“红杠杠”,筒里的水一接近红杠就通知村民避险。6月21日起,雨量监测自动报警器开始为村里“放哨”,当雨量达到设定的标准,报警器就会红灯闪亮、警笛连鸣,村委会闻讯将组织村民向安全地点转移。
21日上午,北京市灾害易发地区雨量报警装置启动仪式在房山举行。北京市副市长牛有成、民政部救灾司巡视员柳永法、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副司长王邦中等出席仪式并观看了车厂村村民防汛避险预警演练。
牛有成指出,这虽然是一个简易的自动雨量报警器,却体现了在灾害面前确保人民群众安全的以人为本精神。一旦进入主汛期,遇到极端天气,有可能交通、通讯都中断了,群众如何识别灾情的级别,知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去避险是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考虑的。市气象局、民政局联合攻关研制了这个装置,从实际出发为农村、农民办了一件实事。他还指出,以人为本的实现必须有科技的支撑,自动雨量报警器就是利用了气象科技发展,将其成果运用到实际的救灾工作中去,让村民掌握、受益。
北京市气象局局长谢璞介绍,为了能方便广大农民朋友的使用,在雨量报警装置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注重其实用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30分钟降雨达到或超过20毫米、12小时降雨达到或超过50毫米、24小时降雨达到或超过100毫米,这3种情况都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因此,该报警器设定了这3个标准,一旦达到“标准”,报警器就会发出声、光预警信号,提醒村民做好防灾措施。考虑到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地质特点不同,报警器还可以根据当地特点设定适合当地情况的报警标准。
记者看到,自动雨量报警器从结构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雨量感应器,利用放置在户外的标准雨量筒采集降雨量;第二部分是雨量报警装置,采集器的雨量数据通过电缆传输到报警器中进行存储和计算,在达到所设置的标准后发出报警信号。
目前第一批100台报警器已在北京市7个区县的100个灾害易发村安装完毕。气象部门除对村民进行分批培训,以保证警报器在应用中充分发挥作用外,还加大了对这些地区村民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据悉,北京山区面积占62%,这些地区的地质结构极易在降雨集中时段形成泥石流、山体滑坡、山体崩塌、采空区塌陷等灾害。北京有近800多个自然村地处这些自然灾害的多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