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塞臭氧洞 控制全球气候变暖
科学家称,如果全世界继续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的话,那么全球变暖要糟得多。
他们说,在1987年签署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中,规定限制使用氟氯化碳和其他耗竭臭氧的化学物质,对于减缓全球变暖,《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规定所带来的效果比《京都议定书》要高出5~6倍。
以前的研究表明,臭氧层正在恢复,《蒙特利尔议定书》书也因此被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称赞为“也许是迄今唯一最成功的国际协议。”
耗竭臭氧的卤烃(其中包括氟氯化碳)也属于温室气体,因此也为大气变暖推波助澜,这一点在当时就广为人知。但不为人知的是,逐步淘汰这些化学物质带来的冷却效果,将在多大程度上修补同温层臭氧洞的冷却效果。
荷兰环境评估署的古斯·维尔德斯领导的这项新研究,这样估计这种效应:“看见它如此巨大,相当令人惊讶”
《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评估》估计,同温层臭氧的冷却效果为0.05瓦/平方米,现在大气中卤烃的升温效果则为0.34瓦/平方米。
维尔德斯极其同事使用计算机模型来进行模拟。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卤烃导致的变暖可能几乎是现在的两倍,也就是在0.60~0.65瓦/平方米之间。
量化这种效应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将它同可能具有相同效果的二氧化碳数量进行比较。这些科学家认为,到2010年,《蒙特利尔议定书》将避免相当于97亿~125亿吨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相反的是,维尔德斯认为,到2012年,如果所有国家都到达了它们在《京都议定书》上目标,那么将会避免相当于20亿吨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
英国剑桥大学的大气科学家约翰·派尔同意这一观点。“《蒙特利尔议定书》管制的这些气体正在大气中激增,显然,还有很大的潜力来限制它们。”
尽管《蒙特利尔议定书》限制了生产耗竭臭氧的化学物质,但它并没有要求清除包含这些气体的设备,比如2000年以前生产的冰箱和空调。而且,《蒙特利尔议定书》所规定的代替氟氯化碳的某些化学物质,本身也是温室气体。
维尔德斯说,清除现今释放氟氯化碳的设备,用既不会耗竭臭氧也不会让地球变暖的化学物质来替代“媒介代用品”,每年会再减少相当于12亿吨的二氧化碳。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