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预报员:终生难忘的一场雪
![]() |
杨贵名首席预报员(右)的幽默风趣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连线专家: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杨贵名
记者:刘珺
摄像:大康
采访时间:2008年11月24日
记者:近期冷空气频袭我国北方地区,部分城市降下了今冬第一场雪。据中央气象台预报11月25日起将又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再袭我国中东部地区,这次的冷空气是否会给已经入冬的北京带来初雪,请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老师给我们解读一下。
专家:下雪一定要具备有水分,空气湿度较大,而北京水气条件不好,也没有回流天气,初步分析除非有什么非常特殊的情况,否则出现初雪过程的可能性很小。这次冷空气主要给我国带来的是大风降温天气,降雪比较少,更别说城区,降雪的可能性很小。这种季节如果下雨,然后再转为雨加雪,才可能转为雪,是这样一个过程。
记者:气象部门曾专门针对北京初雪进行会商,社会媒体也关注度比较高,那您能给我们谈谈为什么初雪受到这么大的关注吗?
专家:我们对全国的初雪都很重视,尤其是北京的初雪更是特别重视。因为北京是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的初雪报的好与坏直接体现气象部门的水平,所以特别关注。
记者:北京常年初雪一般在什么时候?
专家:多数情况在12月份开始,也有个别年代提前出现在11月份。我记得前几年北京在国庆节下了一场雪,当时就是由于冷空气强。当时我们一家三口骑自行车去天安门,那时大家都还穿着秋装,没想到天气会那么冷,我穿的一件比较厚的衬衫,冻的很难受,当时气温好象是降到了-3℃到-4℃左右。不过那次的雪化的比较快,一回温,雪马上就化了。不过象这种十月份下雪的情况就很稀奇!一般情况,北京下雪的特点是温度要降至-4℃以下,-2℃以上一般都是雨,-2℃到-4℃一般是雨夹雪。
记者:北京降雪的温度要求如此细致,在预报上是不是也存在着一定难度?
专家:难度就是是报雪还是报雨还是雨加雪,降水是什么形式,性质的问题。就象排列组合一样,很复杂,情况很多。尤其是当雪强度很弱的时候,不到一毫米,可下可不下的情况很难把握。比如阵雪,零星小雪等这种就很难,下的时间又短,感觉不是很明显。初雪天气上有两个难度,一个是非常弱的雪,难在它下与不下之间这种组合,雪量还要符合实况;还有一个是非常强的雪,难在雪下的最大处在什么地方。
记者:我们气象部门是如何预报初雪并提供相关的气象服务?
专家:从气象服务,防灾减灾,科学的角度讲遵循宁空无一漏的原则。对灾害性天气来讲,一定要防,人命关天,宁愿报的大一点,影响不大。
![]() |
北京雪后发生的“世纪大塞车
记者:在您数十年的气象工作当中,您印象最深刻的初雪是在哪一年?
专家:2001年12月7日的那场雪,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雪量虽然不大,却给全市交通带来瘫痪,被称作高影响天气。那年我刚好值班,亲历了那场雪。下午5点半我下班回家,我骑车骑到紫竹院南门就骑不了了,地面太滑,直到我把车推到紫竹桥上,出租车或小轿车都上不去了,也开始推车。我从来没见过象这场雪这样的雪,经过碳粒,车轮压过,马路上的雪干净的不得了,乳白乳白的,一点都不黑。当天北京中午2点左右开始下雪,到晚上6、7点钟就小多了。其实当时雪量并不大,但使路面变成了一个大冰场,当时的道路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停车场,许多下班回家的人花费了3-5个小时。
还有一次,我记得1997年香港回归前的一场冻雨也被我赶上了,让我见识了“地穿甲”。当时气象局院门口的白杨树还没砍,正好那天我也是骑车在马路上,雪下完以后,结成了一层特别亮的冰,我当时差点滑倒。
记者:目前看来,北京初雪仍“遥遥无期”,中国天气网将继续关注北京地区的天气状况。同时也非常感谢杨贵名首席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期待下一次与杨老师的精彩会面!!
科普知识:
地穿甲是指冬季地面上结的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