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网 > 天气资讯 > 中国首提使用“人均累积碳排放”

中国首提使用“人均累积碳排放”

时间:2008-12-05 08:22    来源:中国天气网    编辑:天气网

  12月2日,正在波兰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缔约方第十四次会议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应从“人均累积二氧化碳排放”来看待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问题。这是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在气候变化谈判中明确提出使用这一概念。

  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何建坤在有关长期合作愿景的分组讨论会上表示,自工业革命以来,占全球25%人口的发达国家占有全球二氧化碳历史累积排放总量的75%,计算人均累积二氧化碳排放,是一种公平性的体现。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的趋势,比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滞后200多年。由于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发展中国家也需要计算历史累积的排放量,但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累积量,远远小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人均累积二氧化碳排放”的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在气候变化谈判中高调出现,但在7月9日日本北海道洞爷湖举行的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时已经提到“中国人均排放较低,人均累积排放更低”。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气候变化应对项目主任杨富强对《财经》记者表示,中国代表团的提法很高明,可以在谈判桌上为中国带来更多回旋余地。原因是,如果按照国家的排放总量来计算,中国人口很多,排放总量大。中国的排放量往往被拿出来和美国作比较,尽管美国人均耗电量是中国的8倍,人均能耗是中国的5倍。

  不过,即使按照人均碳排放量来计算,中国的排放量也要高于人口大国印度。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桌上,中国会面临比印度更大的强制减排压力。

  何建坤在讨论会后告诉《财经》记者,对于全球共同减排目标,国际上目前谈论较多的概念叫“紧缩趋同”。

  “紧缩趋同”的基本思路是,选择远期(如210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稳定浓度,并根据人均原则制定某一目标年(如2050年)全球统一的人均排放目标。各国从现实排放水平出发,发达国家逐步降低人均排放量,而发展中国家逐步提高人均排放量,至目标年实现全球人均排放的“趋同”。之后各国继续共同减排,通过“紧缩”在远期年份(如2100年)实现全球稳定二氧化碳浓度的目标。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中国家在一定时段内的碳排放水平不能高出世界人均水平,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发展空间。

  目前,发达国家人均累积碳排放量是中国人均累计碳排放量的7倍。何建坤说,中国所提出的人均历史累积排放趋同,“更充分地考虑到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公平性。”

  中国的能源消耗方式一直是以煤炭为主体,人口众多和经济高增长加快了对能源的需求,加上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使得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连年增加。根据《京都议定书》,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目前尚不需要承担任何强制性的减排任务。但是,发达国家要求中国减排温室气体的压力越来越大。

  何建坤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不走这种道路,发达国家不可能实现减排目标。中国也要走低碳发展道路,建设环境节约型和资源友好型社会。这既包括新技术的应用和采用更清洁的生产方式,也包括生活方式的转变。

  当然,发展中国家走低碳发展路径,需要很多成本。根据《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以及《公约》各缔约方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谈判的阶段性结果,那些在200多年工业化历史上造成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的发达国家,需要为此承担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

相关天气资讯
温本站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含各类广告)仅供参考,怒不对准确性负责。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联系 | 站长统计
© 2010-2013 天气网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