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网 > 天气资讯 > 解析:朱棣文为何被奥巴马选中?

解析:朱棣文为何被奥巴马选中?

时间:2008-12-15 08:03    来源:中国天气网    编辑:天气网

  

  朱棣文

  美国民主党官员10日透露,当选总统奥巴马打算下周在芝加哥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出任新内阁能源部长;能源团队其他主要成员均为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旧部。提名一旦获得确认,现年60岁的朱棣文将是奥巴马政府中首位诺贝尔奖得主,同时也将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能源部长兼专家型部长。那么,朱棣文为何会被奥巴马选中呢?

  科学家背景带来极高可信度

  能源部长一职将是奥巴马内阁最具挑战的职位之一。提名确认后,朱棣文将负责维护和改良美国核武库,推进美国电力供给系统现代化。此外,他还将主持替代能源研发工作,以减少美国碳排放量。

  从奥巴马的提名可以看出,他想以此来表示他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是认真的。为此,他将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大幅增加开支来提高能源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同时,朱棣文的科学家背景将给一个以前经常由原政界人士担任的职位带来极高的可信度。

  懂科学又懂管理

  朱棣文在科学领域的成绩却是有目共睹。他长年投身实验物理学,并在1997年获得诺贝尔奖。同时,他在行政管理上也有相当经验,曾在斯坦福大学领导物理学系,又曾在贝尔实验室领导电子化研究工作。自2004年起,他出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负责人,该实验室辖下有4000个员工。

  朱棣文在他的事业生涯中一直致力环保工作。比如掌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后,即把研究重点转到新型的生化能源等一系列“绿色工程”上。

  华裔背景受关注

  家族出了12位博士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祖籍江苏太仓。他的父亲朱汝瑾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43年留美获麻省理工学院化工博士。母亲李静贞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工商管理。在朱棣文的父兄辈中,至少有12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大学教授职位。1970年,朱棣文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87年,朱棣文当上了斯坦福大学教授。

  得知获奖很平静

  朱棣文最早发明了一套利用激光冷却并捕捉原子的方法。打个比方,犹如以喷水的方式来使一个行进当中的小球静止下来,让它悬浮在空中,把它看个够。这项成就可使科学家在前人所无法到达的领域内操控物质。1997年,朱棣文在得知他获得诺奖的消息后却平静得异乎寻常。

  最遗憾没学好中文

  朱棣文七八岁的时候,父母曾想过送他去学中文,但那时的他不想每个星期天早上到学校去,所以很反抗。“现在想起来,我希望那时的我能进行中文学习。”

  几乎每年都应邀回国

  现在60岁的朱棣文,几乎每年都要应中国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邀请回中国一两次。

  相关花絮

  ●获提名评语

  《纽约时报》评论说,在科学研究与管理领域的履历毫无瑕疵,他的亚裔背景也有助新内阁呈现多元面孔。

  ●工作中即将遇到的挑战

  首先是他对部门辖下的石油业以及核子武器生产、维修行业不够熟悉。此外在政策层面,他与奥巴马一样对在拉斯维加斯附近兴建核废料储存站的方案不甚热衷,这点与国会立场并不一致。

  ●朱棣文精彩语录

  “气温改变5摄氏度将引发大范围争夺水和可耕地的资源战争,大量人口将流离失所。我们不是在谈论1万人,也不是在谈论1000万人。我们在谈论数以亿计将被洪水永远淹没的人。”

  “我想,好的教育应该是让你自由寻找那些对你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人脑当成一个容器,往里填东西;好的教育还在于让人批判性地思考,敢于质疑前人,这也是我在中国学生身上发现的不足地方。”

  “我喜欢数学和物理,我的快乐在于把整个世界变成物理公式。”

  链接:华人在美参政的“第一”

  ■赵小兰: 第1位进入内阁的华裔(2001年)

  布什曾力邀她出任劳工部长,但遭婉拒。直到老布什出面,她才欣然接受。

  ■邓悦宁: 第1位华裔州议员(1946年)

  美国早期仅有的8位华裔律师之一,1946年以民主党候选人资格竞选议员成功,成为第一个不在美国出生而当选为州议员的华人。

  ■邝友良:第1位华裔联邦参议员(1959年):

  夏威夷华侨首富。1959年夏威夷并入美国后当上国会参议员。

  ■余江月桂: 第1位华裔州务卿(1974年)

  1974年当选加州州务卿,而且是第一个女加州州务卿。

  ■陈李婉若:第1位华裔市长(1983年)

  为了拉票,她曾举着破伞在漫天风雨中敲开整个选区所有居民的家门。最终,她从一名医院社工成为南加州蒙特利公园市市长。

  ■骆家辉:第1位华裔州长(1996年)

相关天气资讯
温本站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含各类广告)仅供参考,怒不对准确性负责。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联系 | 站长统计
© 2010-2013 天气网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