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讯:山西吉县壶口瀑布景区出现百年不遇凌汛
![]() |
![]() |
![]() |
![]() |
中国天气网讯 2009年1月18日凌晨,山西省吉县黄河壶口景区遭受特大凌汛灾害。壶口瀑布上下游3公里范围内全部被冰凌覆盖,形成一座长约3公里、宽约1000米、高约10米的“冰坝”,给壶口景区及周围居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据了解,发生如此大规模的流凌现象,是由于前期气温持续偏低,大量流凌堆积在壶口瀑布下游处形成冰坝,并不断抬升冰面。而近期气温开始出现回升,造成凌汛现象出现。凌汛的发生致使景区交通中断,造成63户、186口人受灾,经济损失220万元左右。据气象部门预报,近期内华北地区将会出现一次寒流,凌汛灾害将有加重的趋势。该县气象局在凌汛发生后第一时间成立了服务小组赶赴现场,并加强了值班监测,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趋势,及时准确地提供最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确保防凌、防汛工作全面、有序开展。(作者:窦志平 葛丽娟)
相关知识:
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冰凌有时可以聚集成冰塞或冰坝,造成水位大幅度地抬高,最终漫滩或决堤,称为凌洪。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都有可能发生凌汛。中国北方的大河,如黄河、黑龙江、松花江,容易发生凌汛。
通俗地说,就是水表有冰层,且破裂成块状,冰下有水流,带动冰块向下游运动,当河堤狭窄时冰层不断堆积,造成对堤坝的压力过大,即为凌汛。
凌汛,是黄河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由冰凌壅塞引起的暂时涨水。由于黄河所处纬度较高,下游河道,一般年份冬季结冰封河。春初解冻开河,冰水齐下,冰凌壅塞,水位上涨,形成凌汛洪水,此时期为黄河凌汛期。黄河下游河道因上下河段纬度相差3度多,冬季平均气温相差摄氏3~4度。上段河道封冻晚、开河早,结冰较薄;下段河道封河早、开河晚,结冰较厚。一般在1~2月间,气温升高,上段低纬度河段封冻首先解冻开河,封冻期间河槽积蓄的水量急剧释放下泄,形成凌汛洪水,洪峰流量沿程递增,水位上涨;但下段高纬度河段因气温仍低,冰凌固封,在水流动力作用下,水鼓冰开,形成“武开河”。“武开河”时,解冻来得很快,特别是气温猛升或水位暴涨,大块冰凌汹涌而下,这样就容易造成冰凌,有时大量冰凌在狭窄、弯曲、浅滩处阻塞,形成冰塞、冰坝,致使水位陡涨,由于冰凌、流冰插塞,过流面积减少,可形成冰坝,随着水位的提高,将会出现水鼓冰裂、冰凌漫堤的情形,形成凌灾,其危害程度常常超过洪灾。有的年份,上下河段气温变幅相差不大,河道封冻分段解冻开河或就地解冻,不致形成大的凌汛洪水,开河也比较平稳顺利,这种情况一般称为“文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