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来临 气象可否预测和改变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点击搜狐与中国天气网联合制作特别访谈。今天来到我们演播现场的是两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来自国家气象局的两位专家。大家一定都还记得,在2008年的年初我国遭遇了百年不遇得特大雨雪冰冻灾害,那个时候大家众志成城,一心来抗冻灾,今年年初我国又出现了50年不遇的特大旱情,在河南、安徽等地都遭受了非常严重的灾害,为什么同样的季节两年却出现了不一样的景象?我国气象预测工作到底有了哪些成效?我国真的能够人工影响天气吗?有哪些是人类可以做到的?又有哪些我们无能为力的?今天两位嘉宾就和我们探讨科学研究方面的问题。
今天来到我们现场的就是,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张培群老师,以及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副主任王广河老师。
主持人: 欢迎两位的到来,两位好! 首先我想问两位的第一个问题,也是很多网友想要问两位的,为什么今年和去年同样的都是在1、2月份,却出现了如此不同的两种天气?
张培群:这个问题应该说还是很难回答的。
主持人:为什么呢?
张培群:这个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所经常要面对的天气气候异常,由于天气气候系统当中有很多相关的因素,它的异常变化引起不同的天气现象。去年是由于低温、雨水频发形成了冰冻灾害,今年又是缺雨、缺雪形成的干旱,灾害是非常严重的。
主持人:这次全国大旱的情况,大家都非常关注,也有的网友提问,为什么说干旱变成一种突发事件呢?因为大家印象当中干旱应该是长期、持续的现象,但是这次全国的报道,突然发现干旱变成了突发事件,两位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张培群:干旱变成突发事件可能有一个前提,我们对干旱的关注度提高了,这个角度来说干旱变成了突发事件,但是从干旱本身的发生、发展、加剧是个长期的过程,今年的干旱实际上是从去年的秋末就开始了,在11月初或者11月下旬的时候,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降水缺少,这个时间持续了大概将近3个月,慢慢演变成一场比较严重的干旱,这是一个过程。但是应对这个干旱,在今年过了春节,我们应对这个干旱的时候采取了很多应急的措施,包括农业部门、国家防总,都采取了应急的措施,来应对干旱。实际上是反映了干旱影响的严重性,也表明我们广大网友非常关注的一个突发性事件。
主持人:就是说在干旱刚开始发生的时候很多网友留言,他们寄希望于我们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的专家,觉得如果能够人工增雨也可以缓解干旱的情况,因为我们国家有大概55%的农民靠天吃饭,如果能够人工增雨就可以缓解,当时有没有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缓解旱情?
王广河:大家很容易想到,为什么国家有这样的技术不做呢?这个要讲一下,天气要具备一定条件的,晴天做不了人工影响天气,阴天如果天上的云很薄也做不了影响天气,影响天气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们所说的条件,就是云要有一定的厚度,这个厚度一般是大于2公里,而且,云里边要有一定的过冷水含量,在云发展的前期要有上升气流,这样我们通过地面的高炮和火箭,携带催化剂到云里面去,才能够起到人工增雨的作用。所以大旱的时候往往天气过程也小,具备人工影响天气的条件也相应的较少。
在这次干旱当中,咱们国家大概有十七、八个省份都开展了人工增雨的作业,对缓解旱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人工增雨的效果,国际上可能做的最好的是以色列,他大概能增加15%到20%的雨量,咱们国家在长期的外场实验当中总结出来人工增雨的量也是在百分之四、五到百分之十五之间。
主持人:人工降雨和人工增雨是不是一个概念?
王广河:是一个概念,咱们国家70年代之前都叫人工降雨,70年代之后都叫人工增雨,应该说人工增雨这个概念现在更科学一点,现在讲人工增雨,就是在天上云将要下雨或者正在下雨的云我们对它施加影响,让它增加一定的雨量,所以人工增雨比人工降雨更确切。
主持人:我们讲人能够做多少事情的时候,有的时候也会寄太多的希望给我们的天气,尤其是气候预测专家,很多网友说,您能不能再预测一下未来的这一年还会有多少大灾、大涝或者雨水天气出现?
张培群:应该说天气预测也好、气候预测也好,本身就是对未来的认识,这个认识就依赖于对我们系统的认知程度,对它规律的掌握程度,目前来说,对于天气系统,我们认识的比较深入、比较透彻,所以从天气预报角度来说,是相当准的,我这里指的天气预报主要指的是短期的天气预报,一般就是三天以内的。实际上从国际上来看,比这再长一点的时间,包括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就是十天以内预报也还是具有很高的准确率,但超过了两个星期以上的预测,我们行业内过去叫长期天气预报,现在称作短期气候预测,这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什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呢?就是我们对于气候系统当中产生这种异常的规律认识还不足,所以如果说到对于未来今年的情况会有什么样的预测,这个应该说我们只能告诉大家不确定性很大。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从自然灾害,尤其是由气象因素、气象条件引起的自然灾害,比如说像干旱、洪涝,或者像暴雨、大风、台风,实际上我们每一年平均来说都会发生不少,实际上我们就是对这些灾害采取不同的对策,比如我们国家平均每年有7个台风登录,所以每年我们平均来说就要做七次防台的工作,每一年的暴雨、洪涝全国各地也是非常多的。所以如果说从气候平均状况我可以给大家一个预测,如果要是从具体的什么时候发生,这个预测就有很大不确定性。
主持人:就是您可以预测今年大概会有什么样的天气或者自然灾害出现,但是不能预测到底什么时候。
张培群:我可以告诉大家气候意义上我们有什么样的信息给大家,对于具体的某一个地区、某一个时段,我们要针对这些地区,影响这个地区和影响这个时期大气也好、海拔也好来分析才能得到,比如对全年的预测目前来说还有很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主持人:如果像您说的天气预测或者气候预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预测的积极性到底在哪里?也有很多网友觉得,如果说这个预测本身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个预测究竟还有没有用,如果有用的话这个积极性在哪里?
张培群:我觉得自我预测气候的动力在哪或者价值在哪,实际上气候预测本身是一种气候信息,只不过是特殊的气候信息,是对我们未来的一段时间的信息,这个信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确实是这样的,但是也有一些有用的。从过去我们国家自身的长期天气预测或者短期气候预测的准确率来讲,包括从国际上一些相关的单位、相关的研究部门预测的效果来看,总是在一些地区、在一些时间段内,比如平均我们季节预测准备率大概在60%到70%,我们月预测稍微高一点,有75%,我说的主要是指降水,对于温度可能更高了。这个信息实际上是有价值的,这个价值不在于具体用到某一次预测。
主持人:按照你们长期预测的结果来讲,会对农业或其他经济行业有一些帮助吗?
张培群:对,相关的一些行业,比如说农业方面、水利方面、保险,甚至是一些经济决策,按照我们60%到70%的准确率来讲,累计10年可能有4年或者3年造成损失,但是在剩下的6年或者7年当中会是受益的。当然这是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就告诉你它的价值就是在这儿。另外,从预报学来说,趋利避害是我们最主要的,可以避免灾害。中国气象局目前做这两项主要工作,第一就是防灾减灾,第二应对气候变化,在防灾减灾当中我们就是在避害当中有很大的作用。对于天气近期的预报,一定有强的降水、强的寒潮、强的台风过程,我们所避免的灾害是相当大的,这个价值是远远超过想像。
更多详情请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