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网 > 天气资讯 > 专家谈广东强雷雨 让预警走好最后一公里

专家谈广东强雷雨 让预警走好最后一公里

时间:2009-04-03 17:33    来源:中国天气网    编辑:天气网

  

  路浸了,车堵了,“摆渡”的平板三轮车火了

  2009年3月28日,广州遭遇了今年以来最强雷雨袭击,造成道路交通严重受阻,白云山景区上千人被困,白云机场多班进出港航班备降或返航。中国天气网特别连线广东省气象局局长余勇,针对这场暴雨中的实况、服务情况以及一些公众关心的问题给与权威的解释。

  记者:3月28日,广州遭遇了今年以来最强雷暴雨袭击,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城区多处积水,交通严重受阻。您当时在广州吗?能否给我们描绘一下当时的情况?

  余勇:是的,当天我正好加班。28日那天早上,广州出现了大雾天气,天气比较潮湿,市区的能见度当时只有四五百米左右。为此,广州市气象台于8点02分就发布了大雾黄色预警信号,随后10点左右,随着气温的升高,阳光也出来了,给人一种雾开云散的感觉。我下午2点来到办公室,从电脑里雷达回波图上看到,强降雨回波带正自西向东逼近广州。下午4点,广州已天昏地暗。我省的观象台测得下午5点到6点广东省最大降水量达到了64.7毫米,且局部地区还伴有短时雷雨大风天气,我一直到6点之后才回家。

  记者:您认为造成这次降雨强度如此之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余勇:这次降雨过程主要是受冷暖空气的共同影响。一般这个时候正是广东省发生强降雨天气的多发期,广东的前汛期一般在每年的4月中旬,而3月份则是广东发生强对流天气的多发期,所以此次暴雨天气还算比较正常的。

  记者:媒体报道这次暴雨的量级达到了50年一遇,这个说法对不对?“50年一遇”究竟是个什么概念?

  余勇:说到“50年一遇”,就要从降水频率说起。比如每年一遇用100%来表示的话,10年一遇就是10%,50年一遇就是2%。其实此次雷雨天气并不像媒体报道的那么严重。据我们气象台资料统计,历史同期曾出现过多次一小时降水量大于64毫米的情况。(比如1983年、2008年等)

  记者:广州那天早上出现了大雾,中午左右突然雾散天晴,骄阳普照,傍晚时分又急降暴雨。一天之中出现如此巨大的天气变化是什么原因?

  余勇:这是南方天气多变的一个特点。当天早上冷空气还没有影响到广州,而南方的暖湿气流占主导地位,所以当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出现了雾。广东的三月底已经是春末初夏了,太阳出来了,温度回升比较明显,随后傍晚正好冷空气到达广州,冷暖气流交替之后形成强降水。

  记者:这次暴雨之前,气象部门是如何预报的?做暴雨预报有什么难度?

  余勇:之前在未来十天的预报中我们预报了28日的降水。而28日当天下午16时,我们气象部门发布了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16时30分,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信号,且通过电视,广播等各种公众媒体发布预报。像这种突法性强降水预报还是存在着一定难度的。像这种突法性强降水一般出现在局地,而我们只能做到较大范围地区的预报。

  记者:这次暴雨在白云山景区造成的影响比较大,很多市民因为暴雨被困山上,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我们的气象预警信息如何才能及时传递到每一个公众?

  余勇:这次暴雨天气我们还是报得很准的,但在信息的发布方面还存在可以完善的地方。虽然我们气象部门近年来通过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在天气信息发布方面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但信息还没有完全覆盖各个地区,象有些边远山区、农村,甚至包括城市的部分地区(如风景区),都还不能随时随地得知信息。通过这次暴雨过程,我们也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反思,除了决策服务,更要根据不同地方,不同人群,不同季节加强公众服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各地气象局大力解决的问题,虽然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气象部门还在继续努力。

  记者:汛期临近,类似的强雷暴天气和其他强对流天气也将更加的频繁,我们气象部门如何应对?

  余勇:在我们气象部门内部还要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度。虽然我们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但仍需要加强和各地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此外,我们还会进一步研究如何更有效的把预报信息传达给公众,比如通过显示屏等途径,尽可能的使信息覆盖最大化。

  记者:谢谢局长接受我们的采访!

  (记者:詹璐 )

  科普知识:

  50年一遇:“50年一遇”要从降水频率说起。频率是指某一数值随机变量出现的次数与全部系列随机变量总数的比值,用符号P表示,以百分比(%)作单位。频率是随机变量出现的机会,例如P=2%,表示平均每50年会出现一次。随机变量出现频率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重现期,即通常所讲“多少年一遇”。重现期用T表示,水文分析所用的单位是“年”。

  所谓重现期为50年一遇,是指在很长的时间内,平均每逢50年会出现一次,而不是说刚好在50百年出现一次,事实上在50年内可能遇到好几次,也可能一次也遇不到。

  “最后一公里”:长时间以来,各种突发性灾害的预警信息如何准确及时传递到每个人,是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一直存在的问题。在城镇中,通讯手段多种多样,手机、电视、网络都可以成为气象灾害预警的传递手段,而在通讯手段比较薄弱的农村偏远地区,解决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是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的关键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中国气象局与各级政府合作 ,在许多偏远地区加装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系统,同时利用农村现有的电话、电视和大喇叭广播,全力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

  相关阅读:

相关天气资讯
温本站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含各类广告)仅供参考,怒不对准确性负责。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联系 | 站长统计
© 2010-2013 天气网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