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一周年:废墟里的气象服务(组图)
2008年5月12日,伴随着大地剧烈的颤抖和四处飞扬的灰尘,一场灾难降临在四川汶川等地。特大地震发生后,政府及相关部门迅速采取各种救灾措施。气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很快在废墟里开始了为救灾、物资供给、堰塞湖排险等所做的专项气象服务。在“5·12”特大地震一周年暨首个防灾减灾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给您讲述一些灾区气象服务人员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动人故事。
一、手写气象资料废墟里坚持观测
地震发生后,四川省阿坝州茂县气象局的很多设备都被破坏了,无法进行数据的自动传输。茂县气象局的工作人员就用手写方式给县政府做气象服务。而该州理县观测值班室的计算机都被压在砖石下边,气象工作人员冒着6级左右的余震,观测之后,跑进屋里计个数据,地震来了再跑出来,就这样一直坚持开展工作。
![]() |
地震后通讯中断,气象观测人员用手书坚持记录
二、北川封锁区里的六要素气象站
为保障空中救援的安全,2008年5月23日,四川省气象局大气探测中心和绵阳、安县、北川等局的技术人员,紧急深入北川县城,冒着余震和疫情等危险,在原县气象局的废墟上建起第一个位于封锁区内的六要素气象站,为空投救援物资、空中消毒等提供了重要的气象资料。
![]() |
气象人员在北川封锁区内建起观自动气象站
三、冒暴雨观测保障唐家山安然度汛
随着抗震救灾的进一步开展,四川省气象局抽调基层气象站的技术骨干,先后组成了9个气象应急小分队,与军队一起到北川、理县、绵竹等9个县镇,进行常规观测和预报。正是由于有这些基础观测资料,以及各级气象部门的通力合作,日夜奋战,唐家山堰塞湖才得以安然度汛。而基层观测人员更是付出了难以言表的艰辛。7·20大暴雨和9·24大暴雨两次过程中,应急小分队的队员,顶风冒雨,在大坝上观测降雨情况,时间长达几十个小时。
![]() |
气象应急人员在灾区服务
面对灾难,四川的气象人没有垮掉,四川的气象事业没有垮掉,抗震救灾过程中,气象人其他救援人员一道,用坚强和乐观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目前,灾区的重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灾区的气息事业也在党中央和中国气象局及兄弟部门的帮助下积极开展恢复工作。今后,灾区将建成基本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和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使灾区的气象监测、预警和服务能力超过震前水平。(四川省气象局撰稿、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