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洪涝是否跟厄尔尼诺有关
![]() |
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任福民(嫣嫣摄)
连线专家: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任福民
中国天气网讯 夏季以来,我国天气变化多端,高温、强降水轮番上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这不禁让人感叹,天气为何如此异常?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任福民表示,人们所常说的“厄尔尼诺”现象似乎开始作怪,“厄尔尼诺”事件正在逐步形成!
厄尔尼诺正在酝酿中
今年“圣婴”厄尔尼诺又可能来了。赤道太平洋海洋持续异常偏暖的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它的反复出现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3-7年出现一次。上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在2006年,因此这个老相识现在也是时候“卷土重来”了。
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表明:6月份赤道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异常偏暖,偏暖中心值超过1.0℃;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整体为异常暖水控制;与此同时,近期热带大气也出现了与海洋异常相匹配的调整:反映大气异常的南方涛动指数较前期显著降低,赤道太平洋上空大部分地区为减弱的信风控制。
任福民表示,6月份赤道中东太平洋出现了明显的厄尔尼诺特征,预计未来3-6个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将持续较常年同期异常偏暖0.5℃以上。由此,可以认为今年6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将发展成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目前我国江淮已出现暴雨洪涝灾害,并且部分地区的大雨仍在持续, 防汛形势严峻,厄尔尼诺现象的征兆似乎已经开始显现。如果是厄尔尼诺现象,那么它对这次降水绝对是奉献了。
气候异常的成因错综复杂,是多种气候影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的气候不仅受到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的影响,也同时受到中高纬度大气环流、青藏高原积雪、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多个因子的制约。因此,即使形成厄尔尼诺事件,后期将如何影响我国的气候仍具有不确定性,气象部门还将对热带海洋大气未来的发展以及各种气候因子进行全面的密切监视和综合分析。
坏脾气的“婴儿”
厄尔尼诺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海洋中的异常现象,其显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显著增温,且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多雨,同时导致西太平洋热带地区可能出现干旱。
![]() |
正常年份
![]() |
厄尔尼诺年
我国地域辽阔,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个温区,而且又地处太平洋西岸,因此厄尔尼诺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的气候。分析表明,盛产于我国黄海和渤海的对虾产量与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每当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对虾的产量就明显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30%。发生强厄尔尼诸现象时,产量的下降就更为显著,平均下降幅度达70%之多。在最强的厄尔尼诺年1982年,对虾产量只有高产年份(1956年和1979)的1/7。
厄尔尼诺事件的评判标准在国际上还存在一定差别。一般将NINO3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至少连续6个月≥0.5℃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目前美国以NINO34区海表温度距平的3个月滑动平均值连续5次≥0.5℃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任福民在采访中提到,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在业务上主要以NINOZ区(亦称NINO综合区,即NINO1+2+3+4区)的海温距平指数作为判定厄尔尼诺事件的依据。当NINO综合区海温距平指数≥0.5℃,并预计这种状况能持续3个月及以上时,即认为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当NINO综合区海温距平指数≥0.5℃至少持续6个月(过程中间可有一个月未达标准)则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如若该区指数≥0.5℃持续5个月,且5个月的指数之和≥4.0℃时,也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 |
2009年地球将很热
肆虐威力不可挡
形象的说,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低频振荡可比作是热带地区的心脏跳动,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就好象是热带地区得了一个心脏病,使得规律性的低频振荡出现了异常现象。
据气象历史资料显示,在75%的厄尔尼诺年内,我国夏季雨带位置常在江淮流域。受厄尔尼诺影响,我国长江以南的降雨带会比常年偏多;而随之带来的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南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
此外,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会较弱,季风雨带偏南,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天;厄尔尼诺可能会使冬季出现暖冬的几率增大;夏季东北地区出现低温的几率增大;西北太平洋的台风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偏少。由此可见,我国的气候也在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范围之内。
享有年际气候异常信号之称
在气候预测领域,厄尔尼诺是迄今为止公认的最强的年际气候异常信号之一。它常常会使北美地区当年出现暖冬,南美沿海持续多雨,还可能使得澳大利亚等热带地区出现旱情。
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不稳定状态下的结果。据统计,每次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都会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异常,由此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暴雨洪涝就与1997/1998年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气象部门正是主要依据这一因子很好地提供了预测服务。
当年厄尔尼诺强大的影响力一直从1997年上半年续待至1998年上半年。98年全球年平均气温达到14.5℃,创下有现代气象记载以来的最高纪录;而我国那年也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那一年被称为20世纪最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刘珺)
新闻背景: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里原本是“圣婴”的意思。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异常寒冷的寒流被称为“拉尼娜”)经常交替出现,但也并不是每次都这样,此外厄尔尼诺的影响程度和威力较拉尼娜要大。
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国家的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
科普知识:
NINO3区:指西经150度以东赤道东太平洋海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