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网 > 天气资讯 > 京津冀再迎降水 华北跨入多雨期

京津冀再迎降水 华北跨入多雨期

时间:2009-07-23 11:43    来源:中国天气网    编辑: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讯 眼下,俗称“七下八上”的华北雨季已经拉开战局,这也意味着北京、河北、天津、以及山西等地区的雨将会增多。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华北地区多阵性降水。专家表示,要做好防汛工作的准备。

  京津冀再迎降雨

  京津冀经过昨天(22日)雨水的洗礼,今天将再迎降水。其中,北京今天普降雷阵雨,部分地区可能有中到大雨,白天的最高温度仅有28℃,湿度很大,市民朋友应适度加衣,防止感冒。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一周,华北地区仍多阵性降水,并伴有雷雨大风天气。

  

  7月22日北京大雨恰逢下班 (张蕾摄)

  气象专家李小泉表示,一般来说,华北雨季具有降雨过程频繁,强度大,多间歇性暴雨的特点,因此,市民朋友外出最好随时预备雨具。

  华北跨入多雨期

  华北地区的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到8月,其中,又以7月下旬和8月上旬最为集中,俗称“七下八上”。尤其是北京,这个时期是一年当中雨水最活跃的,平均降雨量占年平均降雨量的60%左右,且降雨强度大,分布极为不均。而华北地区的河北、天津等地,7-8月的降雨量也都超过年平均降雨量的一半。

  

  连线气象专家李小泉(刘珺摄)

  雨季的形成与夏季风的进退有着直接的关系。李小泉在采访中提到,我国地处中纬度地区,东南靠海,受季风影响比较大。冬季,我国大陆盛行冬季风,寒流频繁,雨水稀少,北方容易造成秋冬干旱;春末,夏季风开始活跃,从海上带来的暖湿气流与北方的冷空气交汇,形成我国主要雨带后,随着夏季风的逐渐向北推进,华北的雨季便形成了。

  雨季里,冷暖空气激烈交绥的结果就是造成很强的暴雨。暴雨日雨量常在100毫米以上,200毫米以上的也很多见,个别地区的日降雨量甚至达400-500毫米。以过程降水量计,一场暴雨达500毫米以上的也不少见。

  另外,对于同一个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很大。以北京为例,1959年夏季总降水量达1169.9毫米,但在1965年夏天仅降184.6毫米,相差约6倍。

  

  北方雨季时节(来源:新华网)

  华北雨季始末相差大

  不同年份雨季开始的早晚相差大,雨季结束早晚相差更大。据气象历史资料显示,雨季开始时可以早到6月上旬(1954 1956、1980年曾出现过),晚到8月中旬(1985、1987年曾出现过),之间相差2个多月;雨季结束时早到6月中旬(1980年),晚到9月下旬(1955年),之间相差3个多月。

  相比华南、江淮的降水来说,华北降水持续时间要短得多,一般都在1-3天。降水的过程性较清楚,过程结束后天气转晴朗,不像华南和江淮阴雨连续,湿度大日照少。

  

  22日天津暴雨伴闪电 (来源:天津网)

  雨季灾害呈增多趋势

  北方的降雨不像南方的降雨那样“斯文”,它说下就下,说晴就晴。下起来狂风肆虐,倒屋拔树,雷暴助威,霹雳震天。降雨时间虽短,但强度极大,往往造成山洪暴发,江河横溢,平地撑船,一派洪荒,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颇大的影响,甚至给国家的建设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像是1963年8月上旬,华北平原曾出现的罕见特大暴雨,同时也造成了历史少见的严重洪涝。当时,华北地区上旬的降雨量普遍在200毫米以上,特别是河北,许多地方的日降雨量都达300-400毫米,局部超过1000毫米,强大的暴雨冲跨了京沪等多条铁路,其中,京广铁路几乎停运了一个月。

  采访的最后李小泉指出,近年来,局地性极端暴雨天气呈增多的趋势。极端暴雨天气是指与历史同期相比出现较少的小概率天气气候事件,它具有灾害性、突发性等特点。因此,汛期防范工作十分严峻。

  科普知识:

  北京什么情况下发布暴雨预警信号?

  北京市暴雨预警信号是根据未来数小时内将要出现的暴雨强度预报、可能发生的灾害及影响程度等,由低到高划分为一般(IV级)、较重(III级)、严重(II级)、特别严重(I级)四个预警级别,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加以表示。

  暴雨预警的发布可以是全市,也可以是某一特定区域。实施预警发布往往意味着该区域已经或即将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汛情、险情或灾情。市民获取预警信息可以通过北京广播电台、电视台、户外交通显示屏等。

  北京降雨造成的灾害主要是城区内涝形成的城市道路积滞水,低洼院落积水,危旧平房进水,地下空间进水以及电力设施、在建工地因积水造成的次生灾害等;而郊区主要有山洪泥石流,地质滑坡,河道水库汛情(特别是小水库、小塘坝漫溢)等灾害。(采写:刘珺)

  相关阅读:

相关天气资讯
温本站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含各类广告)仅供参考,怒不对准确性负责。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联系 | 站长统计
© 2010-2013 天气网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