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网 > 天气资讯 > 东北阴雨寡照作物长势缓 8月气温回升

东北阴雨寡照作物长势缓 8月气温回升

时间:2009-08-01 07:50    来源:中国天气网    编辑: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讯受持续近两个月的低温阴雨天气的影响,目前,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水稻、玉米、大豆生育进程与历年同期相比,平均偏晚一周左右。预计8月,两地气温将有所回升。气象专家建议,要抓住气温条件改善的有利时机做好农田管理,降低前期冷害损失。

  东北入夏持续低温

  今年入夏以来,黑龙江、吉林遭遇持续低温阴雨天气,据统计,东北地区中北部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1至2℃,降雨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黑龙江中部和吉林东南部地区7月甚至出现了4至10天日平均温度低于20℃的天气。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廖要明对此次气象灾害进行了专门研究,他认为,这次低温阴雨事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气温偏低幅度大。6月以来黑龙江省的平均气温为18.3℃,比常年偏低1.8℃,为1984年以来最低值。吉林省6月以来的平均气温为19.2℃,比常年同期偏低1.4℃,为1984年以来最低值;

  二是持续时间长。从6月1日入夏到7月26日,这次低温阴雨天气过程维持近2个月时间;

  三是降雨天数多。黑龙江省这一时期平均降水日数达37.0天,比常年同期偏多10.9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值,日照时数比常年同期偏少50至100小时,只有有200至400小时,西部的部分地区偏少100至150小时。吉林省平均降水日数为31.4天,比常年同期偏多6.8天,为1972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日照时数比常年同期偏少40至110小时;

  四是降水量大。黑龙江省降水量全省平均达305.0毫米,大部地区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2倍,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值;吉林省降水量全省平均达234.9毫米,较常年同期略偏少。

  持续低温影响作物生长

  由于此次低温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当地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廖要明表示:“持续低温阴雨天气,造成该地区作物生长缓慢,发育期延后,抗病虫害能力下降。目前,黑龙江省的水稻、玉米、大豆生育进程与历年同期相比,平均偏晚一周左右。”

  据介绍,今年5月,黑龙江和吉林部分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干旱,尽管当时的温度条件达到了播种条件,但干旱却使春苗播种、出苗和幼苗生长受到较大影响,导致前期热量条件得不到有效利用。

  而这次从6月开始的低温阴雨天气在降雨前期虽使旱情得到缓解,但阴雨天却造成光照不足、气温较低,从而生长缓慢,苗情较差。其中,东北地区一季稻生长关键时期的7月中下旬,黑龙江中部和吉林东南部出现4至10天日平均温度低于20℃的天气,使水稻空壳率有所增加,水稻的产量有可能会减少。目前,当地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植株矮小、叶面积偏小,出现了严重的营养生长不良现象,生育进程与历年同期相比平均偏晚一周左右。

  据气象专家李小泉介绍,作物生长缓慢、生长发育进度推迟,长势较差,这都是很明显的延迟性低温冷害特征。“从目前来看,作物生长受到影响,但今后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还要看后期的天气条件,比如温度是否会增高、霜冻来临的时间早晚。如果温度增高,霜冻来的晚,对减产的威胁就比较小,反之,对产量影响会比较大。”

  东北未来四天仍有降雨 大部气温将回升

  中央气象台预计,8月1~4日,东北地区还将有一次降雨过程,不过气温呈现回升趋势,8月上旬的气温将比常年同期偏高1~2℃。而整个8月,除吉林东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黑龙江和吉林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这对前期低温影响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对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比较有利。

  气象专家提醒,各地应抓住气温条件改善的有利时机,保证农作物正常成熟。稻区要合理排灌,以提高稻田温度;玉米和大豆等旱地作物要及时排湿、中耕、锄草,增施磷、钾肥,减轻前期低温影响;由于低温阴雨,田间湿度大,还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

  小知识:

  延迟型冷害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冷害类型,是由于农作物生长季内温度长期偏低,热量不足,使作物生育进程缓慢,在初霜到来前不能正常成熟,造成籽粒重量和品质的下降,导致减产。

  障碍型冷害是指一季稻处于幼穗分化阶段遇3天以上日平均温度低于20℃或18℃(温度指标因品种特性不同而异)的天气,造成幼穗及花粉发育不良,导致空壳率增加,造成减产。

  相关阅读:

  专题:东北遭遇低温阴雨

相关天气资讯
温本站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含各类广告)仅供参考,怒不对准确性负责。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联系 | 站长统计
© 2010-2013 天气网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