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泥石流为何频繁袭击四川盆地
![]() |
连线专家: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宗志平(摄影 卞赟)
中国天气网讯 7月30日-8月4日,四川盆地再次出现强降雨天气,此前四川盆地受强降雨影响已经造成了较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那么,强降雨天气为何如此眷恋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又为何容易出现泥石流灾害呢?点击进入四川遭遇强降雨专题>>>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宗志平指出,受高原低涡和地面弱冷空气的共同影响,7月30日开始至8月1日早,四川盆地自西向东出现了今年第三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受高原低槽和西南低空急流的共同影响,8月2日晚至4日凌晨,四川盆地出现了今年第四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主要雨区位于盆地东部及南部。
四川盆地在7-8月出现这样的连续强降雨,从总体来看应该算正常。不过,由于局地累计降雨量大或短时降雨强度强,因此比较容易造成较严重的泥石流灾害。
强降雨天气为何如此眷恋四川盆地?
宗志平说,“这个原因解释起来有点复杂,但主要原因是不断有冷空气从青藏高原或河套东移南下,同时西南季风带来的强盛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在盆地交汇造成的强降雨,同时四川盆地特殊的地形对降雨的加强也有明显作用。从天气系统上来看,盆地的强降雨很多时候是由西南低涡造成的。”
所谓西南低涡,是指在青藏高原及西南地区特殊地形和一定大气环流共同作用下,产生于我国西南地区低空的一种浅薄低涡。它是产生和存在于大约1500-3000米上空的一种范围不大的低气压,直径约三四百公里,气流围绕低涡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具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是造成强降雨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低涡随低槽或高空引导气流东移,并不断得到加强和发展,雨区扩大,降水增强,往往形成了西南地区的暴雨天气。西南低涡出现十分频繁,一年四季几乎都可以看到。
![]() |
7月30日-8月2日,四川南充遭遇历史同期最强区域性大暴雨
四川盆地容易出现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 |
资料图片:泥石流搜救现场(来源:新华网)
具体到四川盆地,由于去年“512大地震”遭受严重的地震袭击,地表土层明显较松,具备了松散物质来源的条件。加上四川盆地周围丘陵、山地地形居多,地形地貌条件也客观存在。7月以来,正好遇到了长时间雨水的侵袭,3个要素同时具备,也就很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点击了解泥石流的危害>>>
本周四川盆地不会再有明显强降雨
7月以来,四川盆地已经连续遭受了四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而由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灾害,给当地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中,据四川省当地气象部门上传灾情显示,7月30日-8月4日,由强降雨引发的泥石流灾害已经造成了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从目前的气象资料分析,未来5天左右,四川盆地不会出现明显的强降雨过程。中央气象台预计,8月5日-10日,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不会再出现明显降水天气,白天以多云为主,最高气温维持在30℃以上。这对于此前一直饱受强降雨困扰的当地居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卞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