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奥运”五大威胁 气象灾害位列榜首
依据奥运会的建设及一流奥运会召开的安全目标值,城市现代化及北京城市综合减灾研究表明,影响2008年“安全奥运”的五大灾害排序,分别是:极端自然灾害(五级以上破坏性地震、暴雨洪涝、雷电、高温热浪、雾害等);生命线系统事故(断水、断电、断气及火灾与爆炸);高技术事故(含高技术犯罪及信息安全隐患);地下空间场所的致灾隐患(地下商业设施、地下交通、地下公共场所等);恐怖袭击与社会灾害(敌对势力的恐怖袭击、公共场所人员骚乱、中毒与食品安全、大型活动如果组织不当往往也会带来明显的事故隐患等)。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北京第29届奥运会安保顾问、研究员金磊9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安全奥运综合减灾保障对策论坛上这样为影响“安全奥运”的灾害排序。
北京市气象局局长谢璞针对五大灾害之首的“极端自然灾害”,在论坛上作题为《安全奥运气象综合减灾保障对策》的报告中谈到,北京的城市建设规划中对立交桥、道路、排水管道设计等方面对气象条件考虑不够细致,只考虑不同气象要素的平均状况,没有考虑极端情况,也没有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功能区对气象条件的需求而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因此,城市局部地区受严重灾害的可能性比较大。
谢璞针说,目前传统的自然灾害管理的工作重点是危机管理,因此,社会总是从“一个灾害走向另一个灾害”;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以政府为主,尚没有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和普通民众等的作用;整个社会缺乏足够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意识;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和信息沟通的机制;缺乏统一的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和缺乏系统化和制度化的灾害风险教育和训练机制。
谢璞针详细分析了北京城市气象灾害的监测网络、预测技术和信息发布能力与首都城市发展的不协调原因:其一是城市及周边地区小尺度探测系统能力相对较弱,受大气探测手段的限制,所获取的资料密度小、时次和种类少,这影响了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测能力。其二是城市的大雾、雷电、高温、风沙等灾害的预测技术水平还比较低,软件系统的相对滞后和探测产品的集成度不高;其三是突发性、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的发布不通畅。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气象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它需要气象部门提供精细化的要素预报;对雷暴、大风、强降水等突发性天气进行临近预报和预警;为体育项目的特殊需求设计专项服务;发布环境、各类生活指数预报和气象应急响应。
谢璞针表示,北京市气象部门会采取以下措施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预报天气:一是加强北京城市气象灾害监测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设城区及城市高速(快速)公路能见度及观测网路面气象观测系统、建立3部风廓线仪监测系统、组成18个GPS观测站GPS-IPW遥感大气水汽的观测网,和北京市信息办的28个GPS观测站资料实现共享;二是提高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测水平,完善业务系统,根据北京地区重要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北京城市对灾害防御及紧急救援要求的实际情况,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测水平,在定时、定点、定量预报准确率上下功夫。建立能见度预报业务系统,提高对大雾的预报准确率;完善雷电预报业务系统,运用闪电定位仪监测网,最大限度地防范雷电灾害;以数值预报为基础,提供更为精细的场馆气象要素预报,保证比赛安全运行等。三是建立综合气象信息服务平台,满足组委会、政府各决策部门、社会公众气象信息或灾害警报的不同需求。
同时,针对气象信息对外发布的不畅通、预报不出高影响天气、预报工具使用率低下、气象信息输出不一致、硬件及软件资源不足等风险,北京市气象局已制定出相应的控制手段,用以确保气象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来源: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