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网 > 天气资讯 > 应对全球变暖:谁减排? 谁买单?

应对全球变暖:谁减排? 谁买单?

时间:2009-09-27 10:07    来源:中国天气网    编辑:天气网

  9月22日,史无前例的联合国气候峰会在纽约召开,近100位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了峰会。在一定意义上,这场峰会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今年12月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成败。根据计划,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应该达成一项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新协定,以取代将于2012年到期的协定——《京都议定书》。

  就目前而言,此次峰会并未取得重大突破,因此,对于两个多月后就要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景,外界多持悲观态度。很多人担心,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无法达成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不可能开辟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哥本哈根新时代。

  如今,在如何应对全球变暖的问题上仍然存在诸多分歧,其中最为关键的症结是:谁减排以及谁买单。

  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此前一直消极对待本国温室气体的减排承诺。对发达国家来说,其温室气体排放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奢侈排放”,是发达国家此前造成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巨大“存量”。

  症结一:谁减排?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召开,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在这次号称地球峰会的会议上,全球正式确认:地球在变暖。为了解决这一重大问题,此次会议制定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进一步规定了2012年前主要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时间表等。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协定。

  然而,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协定;2001年,刚就任美国总统的布什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协定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而且协定未规定中国等发展中大国的减排目标。

  实际上,美国混淆了一个基本事实:在全球变暖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大有区别。就人类排放的全部温室气体而言,发展中国家仍然只占了很小一部分。中国现在算是一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但在人类自1850年工业革命开始以来因为使用化石燃料而排放的所有二氧化碳总量中,中国所占的比重还不到8%,而美国的这一比例是29%,西欧的比例为27%。仅仅按照谁污染、谁买单的原则,发达国家就应该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作出更多努力。与此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量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对发达国家来说,其温室气体排放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奢侈排放”,是为了维持其高水平生活而进行的排放,是发达国家此前造成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巨大“存量”。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其温室气体排放中,主要是“生存排放”,是为维持较低生活需要而进行的排放。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排放混为一谈,极为不妥。

  在应对全球变暖的问题上,发达国家应该、也有能力承担更多责任。换句话说,发达国家应该在至少某些领域为发展中国家买单,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

  症结二:谁买单?

  就连美国这样财大气粗的全球经济第一大国,也声称减排温室气体会给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减排的负担自然更加沉重。

  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来说,发达国家拥有更大的余地和空间。部分原因在于,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温暖,既不太热,也不太冷。很多发达国家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不过,发达国家拥有的一个更重要的优势:当初无限制排放温室下所积累的财富。

  因此,在应对全球变暖的问题上,发达国家应该、也有能力承担更多责任,换句话说,发达国家应在至少某些领域为发展中国家买单。实际上,在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一个关键的议题就是为贫困国家应对气候变暖提供资金援助。

  不过,早在2000年联合国千年大会上,就曾提出发达国家每年拿出其GDP的0.7%援助发展中国家。除此之外,发达国家在应对全球变暖方面还拥有技术优势,发展中国家则需要技术援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获得资金和技术援助固然重要,依赖自身的发展和技术同样重要。应对全球变暖虽然会带来经济负担,但同样会带来经济机遇。(作者: 党建军)

  趣闻推荐

  美国摄影师拍摄极端天气“奇观”

  多数河流三角洲正不断下沉 人类生存面临威胁

  气候变化故事连载推荐

  如履薄冰的北极熊

  铅华褪尽珊瑚“娇”不再

  如果地球没有了“肺”

  海平面上升 城市沉没

  美丽湿地 非诚勿扰

  地球癌症“荒漠化”

  全球变暖让台风更“疯狂”?

  >>了解更多,进入中国天气网气候变化频道<<

相关天气资讯
温本站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含各类广告)仅供参考,怒不对准确性负责。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联系 | 站长统计
© 2010-2013 天气网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