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鸟蛙等一批新发现物种因气候变化面临灭绝
腾讯科技讯 食鸟蛙、外形奇异的壁虎、只会爬行不会飞的鸟,这些去年在大湄公河地区发现的163种新物种如今却因为气候变化而面临濒临灭绝。在联合国气候曼谷会议召开前夕,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报告,指出这一现象。
![]() |
豹纹壁虎 (学名:Goniurosaurus catbaensis),这类物种是在越南北部的卡巴岛国家公园发现的,并且是那里特有的。这种壁虎花纹酷似豹子,并且也长了一双橘色的“像猫一样的眼睛”。
这份《近距离接触大湄公河区域》报告里讲述了许多新近被科学家发现的新物种,共163个珍稀物种,包括100种植物、28种鱼类、18种爬行类、14种两栖类、2种哺乳类和一种鸟类,所有这些物种都是2008年在大湄公河地区发现的。
这些稀有物种包括一种躺在小溪中等待猎物的食鸟利齿蛙、目前仅存的四种麝香鼩的一种和一种长着豹纹的壁虎,它从外形上看像从另一个世界来的动物:橙色的眼睛、细长的四肢和彩色皮肤。
之前提到的那种不愿飞的鸟名为弄岗穗鹛(Stachyris nonggangensis),据观察,它爬行的距离要比飞行的距离更远,只有在受到惊吓时,它才会用翅膀飞行。
频繁发生的干旱和洪水,以及海平面上升都加剧了湄公河流域动物的生存风险。湄公河流经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以及中国的云南省,流域内生活着近3.2亿人口、存在多种珍惜物种,被WWF称为“世界上最后的生物领地之一”。
![]() |
钻石彩虹鲫 (学名:Puntius padamya),这种鱼颜色鲜艳,红蓝相间,并且是在乌克兰非常受欢迎的一种装饰鱼。以前一直认为这种鱼是其它两种养殖鱼的杂交,直到2008年在野外发现这种鱼。
WWF区域气候变化协调官员Geoffrey Blate向路透社记者表示;“对湄公河流域的预测显示气候变化将使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报告表明,海平面上升和盐水的入侵将会对沿海地区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大湄公河三角洲地区,该地区是地球上最易受气候影响的三大三角洲地区之一。
斯图尔特·查普曼说:“有些物种能够适应气候的变化,但许多物种不能适应,这就可能会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某些地方特有的濒危珍稀物种,比如大湄公河这些新发现的物种,尤其脆弱。因为气候变化将会进一步缩小它们原本就非常有限的栖息地。”
![]() |
资料图片:2007年3月25日,在流经柬埔寨东北部Kratie省湄公河中,一只湄公海豚在水中游弋。
通常这些物种的生存高度依赖于小部分数量有限的物种。如果它们在适应气候变化时破坏了这种联系紧密的生物链,那么它们灭绝的危险将会更大。
在接下来的两周内,各国政府代表将在泰国曼谷会面,进行下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谈,从而为12月份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做准备,国际社会希望在哥本哈根大会上达成一项新的全球气候协议。
WWF全球气候行动项目政策顾问凯萨琳·古特曼(Kathrin Gutmann)说:“如果各国政府不能达成一项公平、目标远大的约束性协议,防止气候变化失控,这些自然界的宝藏就将难保。”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