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网 > 天气资讯 > 《洪水、饥馑与帝王:厄尔尼诺与文明兴衰》书评

《洪水、饥馑与帝王:厄尔尼诺与文明兴衰》书评

时间:2010-01-14 08:18    来源:中国天气网    编辑:天气网

  

  长期以来,学术界盛行一种很乐观的理念,认为地球上的环境变化是缓慢的,只是在以地质年代为尺度的时间范围内,至少是几十万年或几百万年,才会发生诸如海陆变迁、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带来的剧烈的灾变。在某种意义上,这一观点是不错的,也符合地球历史的演变。但是,现在看来,实际情况恐怕要复杂得多。

  美国考古与人类学家布赖恩·费根的《洪水、饥馑与帝王:厄尔尼诺与文明兴衰》,从现代对厄尔尼诺现象的观测研究,进而追溯古埃及文明、秘鲁奇穆文明、玛雅文明等遭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从而论述一个严峻而确定不移的观念,即人类文明的兴衰固然有其内在的政治、经济以及战争等因素的支配,但是从历史的长河去加以考察就会发现,气候的变化,环境的变迁,恐怕是十分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作者通过挖掘大量史料,向读者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厄尔尼诺现象摧毁文明并引起无法想象的严重灾难的历史至少已有5000年之久。厄尔尼诺现象是气候变化循环的一个极端:为期短暂,后果却极其严重,横扫全球各地的热带地区,并在所经之处留下清晰可见的痕迹。厄尔尼诺可以一举推翻强有力的统治者和整个人类社会,对区域产生的历史性冲击与历时数百年的长期气候变化比较起来不相上下。”如果这一论点是正确的,那么可想而知,人类历史上不仅发生过多次因极端气候变化导致古文明的毁灭,而且这种灾难还可能再次发生。这是很值得注意,而且也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大课题。

  书中的第七章“摩奇贵族”,内容涉及秘鲁北部沿海地带建立的摩奇文明,如何被公元6世纪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一举毁灭的经过。我对此感兴趣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在秘鲁访问时,亲眼目睹了厄尔尼诺现象留下的痕迹,这是很有趣的。

  在秘鲁西海岸旅行时,我惊奇地发现,这一带虽然濒临太平洋,在碧波万顷的大洋一侧,却绵延着荒凉的寸草不生的沙漠,反差强烈。不过,由于安第斯山的冰雪融化,山谷中的急流潜入山前地带,又形成了一个个生机盎然的绿洲。因此,秘鲁西海岸虽然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却是秘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这一带气候的长年干旱,到了何种程度呢?举一个例子,秘鲁首都利马是一年四季都不下雨的。我们在沙漠中驱车前行,曾在一些村子打转,发现这里的房屋只有四堵墙,而没有房顶,顶多在上面盖一块塑料布遮挡阳光。一打听原来是这里多年也不下一滴雨。

  在特鲁希略城附近,参观一座古代的昌昌古城遗址,这即是有名的“摩奇文明”(通常译为“奇穆文明”)即奇穆帝国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土城,占地18平方千米。“昌昌”在奇穆人的语言中是“太阳太阳”之意,在沙漠中至今仍屹立着奇穆人用砖坯兴建的雄伟的金字塔。由于气候干旱,长年无雨,昌昌古城的城垣、宫殿、仓廪、房舍如同“干打垒”,都是用砖坯彻成。

  不过,正如布赖恩·费根在《洪水、饥馑与帝王:厄尔尼诺与文明兴衰》中所言:“公元第6世纪的厄尔尼诺现象和同一世纪出现的干旱一举摧毁了美洲地区曾经盛极一时的一个古文明。”我虽然无法经历那一场灾难,却看到昌昌古城人去楼空、满目断壁残垣的凄凉。而在我去秘鲁的前不久,1982~1983年,厄尔尼诺现象又一次出现,秘鲁西北部发生史无前例的特大洪水,河水暴涨,农田被毁,房倒屋塌,泥石流吞没了许多农田村庄,600多人丧生,直接经济损失达9亿美元。我虽然没有亲历这场灾难,但是在昌昌古城的城墙和建筑物废墟上,暴雨冲刷冲毁的痕迹历历在目,这正是厄尔尼诺现象留下的证据。

相关天气资讯
温本站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含各类广告)仅供参考,怒不对准确性负责。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联系 | 站长统计
© 2010-2013 天气网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