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网 > 天气资讯 > 安徽:把脉“天象”助崛起

安徽:把脉“天象”助崛起

时间:2006-12-05 09:26    来源:问天网    编辑:天气网

  从沃野万顷的淮北平原,到山川秀美的皖南山区,大自然宠爱的安徽大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然而这片美丽、丰饶的土地,却频发暴雨、干旱、冰雹等灾害,每年经济损失几十亿元。

  搏击千里长空,观测风云变幻。全省1600多名气象人以“智争一流、测天为民”为使命,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建设多轨道业务体系,为我省奋力崛起,把脉“天象”。

  气象服务多轨道运行

  2005年9月2日深夜,台风“泰利”肆虐下的岳西县温泉镇解放村,大雨倾盆。一则红色暴雨警报的手机短信突然惊醒了村支书胡祥换,他立即组织村干部,逐户劝说撤离。20分钟后,袭来的泥石流将14间民房掩埋,村民则因提早撤离无一伤亡。

  一条气象短信让数十位村民转危为安,如此大的作用是不是与你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事实上,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气象服务早已突破天气预报的范畴,一个包括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等八个领域在内的多轨道业务体系逐步彰显“威力”。

  11月16到18日,干旱中的江淮大地,迎来绵绵喜雨。原来这是气象部门开展的人工增雨作业。400余发增雨炮弹和187枚增雨火箭,为10市和黄山等景区带来中到大雨,展示了气象科技“呼风唤雨”、趋利避害的独特魅力。“十五”期间,我省气象部门增雨总量达73.2亿吨。

  无论是人工影响天气,还是天气变化与农业病虫害关联分析,又或是大气化学运动监测,这些全新的气象业务,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也见证着以多轨道业务体系为支撑的“大气象”格局的形成。

  在加强公共气象和安全气象的同时,利用气象资源造福百姓成为全省气象人的共识。提起安徽农网和600吨桃子,望江县东升村村民史国庆仍激动不已。2005年4月,正是他的来信引起了时任副省长赵树丛的注意。信中反映本村600多吨水蜜桃难卖,赵树丛立即指示安徽农网为该村水蜜桃做推介。省气象局当即在安徽农网发布信息,开辟销售“绿色通道”,一周内600吨水蜜桃销售一空。

  如今,安徽农网这个以气象信息优势为依托的网站,已成为气象人服务“三农”的信息“高速公路”。

  科技助推大气象

  3月23日,世界第8个世界气象日,“信息时代的天气、气候和水”的主题,深刻揭示了科技对气象发展的推动作用。“提高气象服务精度,拓宽气象服务领域,就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省气象局局长翟武全这样说。

  合肥西郊,一座高达128米的雷达楼高高耸立,其巍然雄姿成为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这座全国第一部省级气象部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落户合肥,并与随后建成的阜阳、马鞍山新一代天气雷达联手,共同编织“天罗”,对江淮千里长空实施巡视、监测和预警。

  “多普勒雷达对冰雹、龙卷风等危害大、范围小的灾害性天气尤其具有高超的探测能力。”专家介绍,“十一五”期间,我省还将新建蚌埠、安庆和黄山3部新一代雷达,真正实现雷达监测网覆盖全省。

  与此同时,构筑“地网”的工作也全面展开。目前全省气象部门建成81个自动气象站,与262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一道,构成了安徽地面天气监测网。

  高科技装备带来的是监测和预报能力的大幅提升:3天范围的天气预测准确率由5年前的80%%提高到现在的85%%。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过程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预报警报能力增强。

  如果说高科技硬件的投入实现了气象“强身”的话,那么,气象科研能力建设则达到了“健脑”效果。与中国气象科学院共建“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淮河流域中尺度观测与应用基地”,建设“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省级重点实验室”等,气象人对气象内在规律的认知日益广泛和深入。在黄山,一个会说话的电子显示屏是最直观的证明,这个名为“语音播报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的装备,完全由省气象局自行研发,可远程实时更新预报警报等气象信息,目前已在全省安装近800部。

  加强气象科技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安徽省气象科技新秀专项资助计划管理办法》、《安徽省气象局气象科技发展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等先后出台,为科技投入提供了制度保障。日前,省气象局又与省科技厅共同下发《关于加快安徽省气象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共同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与气象越来越紧密的结合,必将迸发出更夺目的光彩。

  “十一五”描绘新蓝图

  极端天气现象能准确预报吗?能否提供10公里范围内的天气情况?……面对越来越复杂多样的需求,气象人深感任重道远,“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求,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全方位提升气象服务能力。”翟武全话语间透出深深的责任感。

  今年,国务院3号文件出台,为气象事业发展指明方向。随后,7月省政府又下发加快安徽气象事业发展的决定,气象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十一五”期间,省气象局将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为核心,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其中《中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工程》和《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基地建设》已分别进入中国气象事业“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和我省“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规划。

  据介绍,前者除新建3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外,还将在全省布设400套中尺度自动气象站、4套风廓线仪及20个全球卫星定位水气探测仪以及移动探空等新型气象监测装备。

  后者的建设将以全省云水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建设作业基地,实现人工增雨以抗旱为主、向增加水资源应用和抗旱并重的转变。

  多个重点工程建成后,将初步建立布局适当、功能齐全的综合气象观测、气象预报预测、公共气象服务和科技支撑保障等4大系统。到“十一五”末,暴雨短期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将提高5%%到10%%,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面达95%%,气象灾害对GDP的影响率将从现在的3%%至6%%,减少到2%%至5%%。

  在推进硬件建设的同时,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也在攻坚。在翟武全看来,这是一场“气象领域的生产关系调整”,目的就在于调整气象科技、设施、人才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力争在3到5年的时间里,建立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功能先进、结构优化的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气象业务技术体制。”

  励精图治,实施新一代的跨越和发展,围绕奋力崛起的总体战略,一幅安徽气象事业发展的新蓝图正徐徐展开。(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相关天气资讯
温本站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含各类广告)仅供参考,怒不对准确性负责。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联系 | 站长统计
© 2010-2013 天气网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