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网 > 天气资讯 > 郑国光:欢迎来“云中水滴”看2030年的气象台

郑国光:欢迎来“云中水滴”看2030年的气象台

时间:2010-05-09 14:14    来源:中国天气网    编辑: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讯 在9日下午的世界气象馆荣誉日新闻发布会上,世界气象馆代表团团长、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向媒体介绍了世界气象馆和世界会气象保障服务的有关情况。

  郑国光介绍说,世界气象馆坐落在世博园区的国际组织片区(B片区),是由世界气象组织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建设的,并邀请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地球观测组织联合参展,是世博会159年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气象展馆。它以“云中水滴”命名,宛如一朵从天而降的祥云,刚柔并济、静动结合、虚实兼备,承载着气象人服务于人民平安和福祉的社会责任,传递着气象人趋利避害、造福人民的美好愿景。她具有的降温、增湿、节能功能,凸显出环保低碳的设计理念和气象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的科学态度和实践精神。

  世界气象馆以“为了人民的平安和福祉”为主题,秉承着气象人一贯坚持的宗旨和目标。馆内展示以“云中漫步”作为主线,讲述着“气象、城市、人”的关系,贯穿着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气象科技、气象预报和服务、气象人工作风貌等内容,展现了“气象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传递了气象人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馆内设置的世博气象台,既是气象人工作平台的展示,也是世博园区现场气象保障服务的实体,体现了“参展中有服务,服务中有展示”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气象馆还构想了2030年未来气象台的模样。彼时将会出现一个更为综合、更为精细、更为全面的全球观测系统。它会关注从太阳表面一直延伸到海洋与大气相关的地球环境信息,从对天气变化的监测到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影响程度的把脉,为未来的气象服务提供全面准确的监测数据。现在分别使用的确定性数值预报和集合概率预报将融为一体。更先进的集合预报系统可以生成所有时间尺度的产品,不仅有短时预报,还是短期预报、长期预报,应有尽有。预报不仅将更准确而且还能提供更多动态气象风险信息和受影响程度的信息。2030年还会有全新的服务方式,到那时,气象部门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就像一个大超市,向客户提供大量气象服务和产品,各个行业领域的气象产品都可以在这里获取。还可以从客户的角度出发, 用“需求导向”的策略来提供“定制式气象服务”,客户想要什么就做什么。在家庭生活中,智能的家庭和办公室将自动连接到气象专属网络,按照天气信息来管理生活。比如:空调系统、太阳能收集等,拥有她,就等于你拥有一个无微不至的天气管家。

  郑国光说,世博展期正值上海主汛期,暴雨、高温、强对流天气、台风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而世博园区位于黄浦江两岸,地形地貌复杂,灾害性天气多,另外,场次众多的贵宾接待、高密度的游客参观、2万余场演出活动等对气象服务精细化、准确性、针对性都有很高要求,气象保障服务时段长、头绪多、难度大,确实对气象预报服务能力是一次重大考验。

  经过近5年的精心筹备,气象保障团队重点加强世博园区及周边地区天气演变的实时监测,建成世博园区、上海区域、长三角地区三环嵌套的精细、立体气象探测网。世博气象台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加上灾害性天气早发现、早通气、早联动的预警机制建设,实现了多灾种综合、多部门联动、防灾减灾多环节一体化,展示了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城市多部门联动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能力。

  位于世博园区165米高的灯光天气预报提示和灯光预警提醒系统,堪称世界最大的温度计,同时也是全球最高的气象信号塔。气象信号塔位于浦西世博园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原来是上海南市发电厂的一个大烟囱,上海世博局和上海市气象局联手将其改建成世博会气象信号塔,将气象功能与景观功能融为一体,成为黄浦江畔的一道风景线。另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世界气象组织气象预报服务示范项目,也将在世博气象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郑国光表示,气象人一定能够为184天的世博会、园区2万余场活动、数千万游客,奉献“成功、精彩、难忘”的气象服务和气象展示。

  世界气象组织是世界各国政府间开展气象业务和气象科学合作活动的国际机构。它的宗旨包括:便利于全世界合作建立网络,以进行气象、水文和其他地球物理观测,并建立提供气象服务和进行观测的各种中心;促进建立和维持可迅速交换气象情报及有关资料的系统;促进气象观测的标准化,并保证观测结果与统计资料的统一发布;推进气象学在航空、航运、水事问题、农业和其他人类活动领域中的应用;促进实用水文活动,加强气象服务部门与水文服务部门间的密切合作;鼓励气象学和适宜的其他有关领域中的研究与培训。截至目前,世界气象组织已从最初的30个会员发展到目前189个会员,中国气象局一直被誉为世界气象组织会员国的学习与借鉴的典范。

  新中国气象事业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宗旨,始终将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中心工作。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现代化大气综合观测系统;基本组成了由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与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服务领域涉及工业、农业、渔业、商业、能源、交通、运输、建筑、林业、水利、国土资源、海洋、盐业、环保、旅游、航空、邮电、保险、消防等多个行业和部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气成分分析与预警预报、空间天气预警、沙尘暴天气监测与预报、防雷装置检测和工程专业设计、健康和医疗气象、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响应等气象保障业务和服务也迅速发展。目前,气象服务已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各个领域,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投入与产出比达到了1∶40。

相关天气资讯
温本站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含各类广告)仅供参考,怒不对准确性负责。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联系 | 站长统计
© 2010-2013 天气网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