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发布《2006年中国气候公报》
中国气象报 记者李赛 陈磊报道当时光流入2007年,我们回头评价去年的气候时,可能不禁要问:2006,气候影响了我们什么?1月10日,中国气候公报新闻发布会详细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会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就此向首都新闻媒体记者介绍了2006年中国气候状况、异常气象事件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他说,2006年的气候对我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 气候与农作物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光热充足,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但冬、春季的强降雪、降温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降水总体略偏少,局地干旱严重,农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
● 气候与水资源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为596.7毫米,折合降水资源量56616.2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属正常年份。华北地区大部分省市水资源总量属枯水年景,北京属异常枯水年,年降水量较常年明显偏少,降水量偏少状况已持续8年,水资源紧缺日益严重。
长江流域夏秋季由于持续温高雨少,导致长江主汛期出现反常枯水现象,长江干流出现历史同期罕见低水位。
● 气候与能源冬季,北方区域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低,其中东北西部和南部、西北中北部偏低比较明显,青海大部气温显著偏高。我国北方15省(区、市)冬季采暖耗能评估结果显示,采暖耗能减少了21%。夏季,全国气温普遍较常年同期偏高,西北东部和华北及其以南地区出现不同程度高温天气,不少地区“降温用电”大幅度增加。
● 气候与生态环境基于EOS\MODIS (Terra)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我国陆地植被GPP变化范围在0-3282 g/m2之间,平均值为458 g/m2,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与常年(2001-2005年)相比,2006年华北北部及四川东部、重庆、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陆地植被GPP偏低50%以上;青藏高原北部及西部陆地植被GPP偏高30%-50%;我国其余地区植被GPP接近常年。
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或偏少,气温普遍偏高,森林火灾总体偏重,受害森林面积增加。
● 气候与空气质量空气自洁能力与常年相比,西北地区西部、华北北部及内蒙古东北部、青海中东部、西藏大部较差或差;江南、江淮大部、华南大部、西南中东部较好或好;全国其余大部地区基本接近常年。冬季受浓雾和逆温影响,空气自洁能力最差,我国部分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 气候与交通全国公路水毁里程占该年公路总里程的7.1%,比1992-2005年平均值偏小;全国12个铁路局主要干线发生水害断道次数130次,累计中断行车时间1163小时。天气气候条件对交通设施的不利影响属偏轻年份。对交通运营不利天气日数比常年明显偏少,但比前3年略偏多。
● 气候与健康全国平均舒适日数为199天,比常年偏多6天,气候条件属偏好年份,对人体健康有利。东北和西南的局部地区舒适日数偏少10-20天,对人体健康不利。
发布会由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局办公室主任孙健主持。(来源: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