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带太平洋地区恶劣天气与厄尔尼诺相关
中国气象报记者日前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了解到,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已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域形成。受其影响,热带及太平洋沿岸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开始出现一系列恶劣天气。
据了解,早在热带海洋大气进入厄尔尼诺状态之初,即2006年9月,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就已监测发现了这个新的动向,并做出了“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正在形成”的准确预测。随后的几个月,专家们通过综合分析处理大气资料、卫星观测长波辐射资料和海洋客观分析资料等多种手段,对厄尔尼诺进行了密切的、不间断的跟踪监测。专家们发现,2006年8—12月,厄尔尼诺综合区的海温指数分别为0.6℃、0.9℃、1.1℃、1.2℃和1.2℃,截至2006年12月底,NinoZ指数已连续5个月大于0.5℃且累积值超过4.0℃,监测结果表明,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
据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朱艳峰介绍,由于与全球许多地区的气候异常相联系,厄尔尼诺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在国际科学界,特别是在气候预测领域,厄尔尼诺是迄今为止公认的最强的年际气候异常信号之一,因此它的出现备受关注。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标准统计,从1951年至今,全球共发生了13次厄尔尼诺事件,其中以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最强、影响最重,而上次厄尔尼诺事件则出现在2002年5月至2003年2月之间。
朱艳峰告诉记者,厄尔尼诺的影响是区域性的、有条件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在热带和太平洋沿岸地区。统计研究发现,厄尔尼诺年常常会使北美地区当年冬季气温偏高,出现暖冬,而使南美沿海一些地区出现持续多雨天气;厄尔尼诺还明显影响一些热带地区和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在内区域的降水量,它所带来的干燥气候极易引发旱情——事实上,我们已通过不同媒体诸如“美国纽约隆冬温暖如春”“澳洲因干旱少雨发生森林大火”等相关报道证实了这些区域的气候异常现象。
关于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朱艳峰说,下半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我国冬季一般容易出现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东亚冬季风偏弱,全国大部地区气温以偏高为主等气候特征。不过,气候系统是复杂的,有很多因子影响它的异常变化。我国的气候不仅受到厄尔尼诺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中高纬度大气环流、青藏高原积雪、东亚季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多个因子的制约。因此,即使厄尔尼诺是气候预测中优先考虑的因子,即使已经形成了新的厄尔尼诺事件,未来几个月我国气候是否出现上述异常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厄尔尼诺事件的定义标准:
厄尔尼诺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现象,其评判标准在国际上还存在一定差别。一般将Nino3区海温距平指数连续6个月达到0.5℃以上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美国则将Nino3.4区海温距平的3个月滑动平均值达到0.5℃以上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为了更加充分地反映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整体状况,目前,国家气候中心在业务上主要以Nino综合区
(Nino1+2+3+4区)的海温距平指数作为判定厄尔尼诺事件的依据,指标如下:Nino综合区海温距平指数持续6个月以上≥0.5℃(过程中间可有单个月份未达指标)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若该区指数持续5个月≥0.5℃,且5个月指数之和≥4.0℃,也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