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江苏省五十余年来最暖的一年
回眸2006,有不少异常、极端的天气事件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根据对人民群众生活影响的程度和造成的后果,江苏省气象局首次给年度气象事件排出座次,并于昨日由省气象局局长卞光辉发布了2006年江苏十大气象事件,分别是:2006年是江苏省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大到暴雪影响春运;强寒潮影响夏熟作物;大风、冰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高温日多于往年;沿淮淮北出现少见连续强降水;台风影响时间早;雷击造成的死亡人数比例明显增大;秋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出现严重秋旱;罕见冬季大雾袭击江苏省。
2006,江苏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2006年是江苏省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这在十大气象事件中高居榜首。
据介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2006年江苏省气温依然偏高,特别是春、夏、秋三季平均气温明显偏高,其中3月、6月、8月、10月平均气温属显著偏高或异常偏高。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6.3℃,比常年同期偏高1.4℃。
去年夏季出现了阶段性高温天气,高温日数较常年明显偏多,其中最多为吴江,达30天,为1961年来该地最多值。高温致使大量露天工作人员中暑。
目前这种偏暖的态势还在持续,今冬的头两月(2006年12月、2007年1月)全省平均气温仍较常年偏高0.9℃。卞光辉认为,江苏省乃至全国气温偏高,一方面与去年夏天开始复苏的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去年北方冷空气位置偏北,长期维持在高纬度,很难到达黄河以南。卞光辉说,全球气候变暖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城市和岛屿,流行疾病增加,生物物种大量灭绝,从而给人类和地球带来深重灾难,应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全年降水量正常,但时空分布不均2006年全省降水量为1036毫米,接近常年同期值。南京全年降水1104.2毫米,较常年偏多0.4成。全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变化起伏大,江淮大部、苏南东南部及南京、徐州、连云港部分地区偏多,其它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偏少。年内三次干旱过程后均出现较大强度降水,旱情得到缓解。
其中梅雨期间,江苏省沿淮淮北及里下河地区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连续性强降水,造成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而秋季,主要在9月中旬到11月上旬期间,由于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持续偏少,出现严重旱情,其中淮北和江淮北部地区、苏南的丘陵地区塘坝蓄水接近干枯,水源缺乏地区三麦、油菜的播栽、生长受阻,苏南部分农户因移栽油菜无水可浇而改种三麦。
气象灾害频发,但由于防治得当,总体损失不大2006年,江苏气象灾害较为频繁,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暴雨、雷电、干旱、大雾、暴雪、连阴雨、寒潮、台风、冰雹、龙卷风、大风等。灾情主要来自于暴雨、雷击、大雾、干旱,其中因暴雨造成的灾害最为严重。由于对干旱、大雾、暴雪、连阴雨等防治措施成效显著,其它灾害又多为局部、突发性发生,因而造成的总体损失不大。
给人们印象较深的气象灾害主要有:2月5日江苏省普降大到暴雪,给节后的春运高峰交通带来较大影响,多条高速公路因雪关闭,机场部分航班延误,并且因雪灾发生了多起交通事故。3月11日至13日的强寒潮过程,对全省夏熟作物和蔬菜生产造成一定影响。4月28日傍晚起至29日凌晨,江苏省苏北大部地区出现大风,部分地区出现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4000万余元。12月24日至27日一场罕见的连续性大雾袭击江苏省,对交通航运等部门造成极大影响;南京大雾持续了51个小时,为1951年来持续时间最长。此外,2006年江苏省因雷击共造成33人死亡、12人受伤,死亡人数比例较往年明显增大。
对江苏省各种农作物而言,2006年的农业气象条件均为利大于弊,其中冬小麦和油菜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与去年相当,属于丰产气候年型。水稻和棉花全生育期总的气象条件均优于2005年,属增产气候年景。2006年对旅游、林业等行业也是较好的气候年景,对海盐、渔业等行业气候年景为正常或正常偏差。(来源: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