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网 > 天气资讯 > 直面气候变化 行动刻不容缓

直面气候变化 行动刻不容缓

时间:2007-02-08 09:52    来源:问天网    编辑:天气网

  直面气候变化 行动刻不容缓 ——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

  随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07:科学基础》的问世,气候变化问题作为可与伊拉克战争、朝鲜核危机等争锋的国际事务焦点,在全球范围内再次激发了新一轮的争议和行动。这份最新评估报告究竟揭示了什么样的内容,它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未来的地球将会怎样,人类将何去何从,中国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态度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作为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同时又是这次在巴黎召开的IPCC第一工作组第十次全会的主持人,能否介绍一下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和最新进展情况?

  秦大河:IPCC第一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过去一百年(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升高0.74℃;1750年以来全球平均人为活动引起的净辐射强迫为1.6W/m2;2005年全球大气CO2浓度为379ppm,是65万年以来最高的;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超过90%的可能性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引起的;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可能升高1.1℃—6.4℃(6种SRES情景,与1980—1999年相比);21世纪极端事件可能出现如下变化:高温、热浪以及强降水频率增加,热带风暴强度增强;21世纪末,全球海平面可能升高0.18—0.59米(与1980—1999年相比)。

  与IPCC第一工作组第三次评估报告相比,第四次评估报告主要在直接观测、古气候、气候变化归因、气候变化预估以及对辐射强迫(温室气体、人为气溶胶、土地利用的变化、太阳活动等)的定量估计等5个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记者:IPCC评估报告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它有什么意义和作用?中国政府是如何评价和看待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

  秦大河: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自1988年11月成立以来,已针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自然及社会经济影响以及适应与减缓对策推出了三次评估报告,第四次评估报告(包括三个工作组报告以及综合报告)也将于今年全部完成。IPCC评估报告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咨询意见,也对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IPCC评估报告反映了当前国际科学界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认识水平,在科学界和国际社会享有很高的权威性,因此每次评估报告的推出总能引发全球广泛的关注。

  中国政府对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态度是客观看待、积极评价,认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反映了目前气候变化科学的认识水平。第一工作组报告由世界数百名资深科学家历时4年编写,经过三轮专家和政府评审,并在第一工作组第十次全会上得到各国政府代表团的批准,这充分反映了该评估报告是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达成的共识。

  记者:中国气候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气候变化又将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秦大河:最近50年,我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速率为0.22℃/10年,高于全球或北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北方和青藏高原增温比其他地区显著;我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流域和东南部地区洪涝加重,与降水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近50年来长江中下游流域和东南丘陵地区夏季暴雨日数增多较明显,西北地区强降水事件频率也有所增加;中国西北东部、华北大部和东北南部干旱面积呈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登陆中国的台风数量呈下降趋势;中国北方包括沙尘暴在内的沙尘天气事件出现频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预计在全球变暖背景下,21世纪我国气候将继续明显变暖,尤以冬半年、北方最为明显。受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都将上升,但最低气温的增幅较最高气温大,冬季极冷期可能缩短,夏季的炎热期可能延长,极端高温、热浪等干旱事件愈发频繁;干旱、半干旱区,夏季最高气温的升高将导致蒸发加剧,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当地的生态环境;温室效应可能会导致在中国地区出现局地尺度上强降水事件增加的现象;我国未来台风的生成数目可能会增加,登陆的个数也可能会有较大的增加,台风的移动路径也将发生变化。但由于自然气候系统的极端复杂性,气候变化研究在识别和定量分析上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和结论尚需加深认识和进一步完善。

  记者:中国科学家在IPCC评估报告中的参与程度如何?可否介绍一下中国的气候变化研究现状。

  秦大河:中国科学家参与IPCC评估报告工作力度在逐步加深。中国气象局作为IPCC在中国的牵头单位,协调中国国内的IPCC工作,组团参加了IPCC全会、主席团会议、工作组会等。我本人是从2002年起开始担任IPCC主席团核心成员及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在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编写过程中,中国仅有9位专家参与。到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编制阶段,中国已有29位专家担任第四次评估报告的主要作者召集人、主要作者和编审,其中参加第一工作组评估报告编写的主要作者有10人,中国专家的文献引用率也显著增加,这些都增强了中国科学家在IPCC相关活动中的影响和作用。另外,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采用的23个气候模式中,中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有两个模式被引入报告中,这也反映了我国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不断进步的实力。

  中国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同样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观测网和模式发展推动了我国的气候变化研究。目前我国已具备比较完善的基本大气要素观测网,初步建立了区域大气本底观测及其环境监测试验网络,卫星观测系统也在逐步完善。国内已有几个单位发展了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用于气候变化的检测和预估研究;二是通过国家攻关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973项目、基金委重大项目、科技部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一系列科技攻关,推动了我国在气候变化基础科学和适应领域研究。目前我们在古气候研究、亚洲季风、气候模式、农业区域影响评价模型等一些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过,与国际先进的气候变化工作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基础资料质量欠佳、地球科学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气候变化业务体系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气候变化业务人才队伍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但需要中国气候学家的努力,而且还需要跨学科、跨部门以及国际合作。

  记者: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之后,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有无具体行动或应对措施?

  秦大河:当然有!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通过实施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以及实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已经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着自己的指导原则,即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原则;遵循《气候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

  今后,中国将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采取一系列法律、经济、行政及技术等政策措施,大力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适应能力,加强气候系统监测、科技开发和研究能力、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积极履行《气候公约》相应的国际义务,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费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20%,这是一个雄心勃勃但又非常艰巨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既需要中国自己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不懈努力,也需要在《气候公约》原则指导下的务实、有效的国际合作,特别是资金和先进技术方面的支持。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在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框架及原则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共同应对人类所面临的气候变化威胁做出贡献。(李丹 郭战峰)(来源:中国气象报)

相关天气资讯
温本站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含各类广告)仅供参考,怒不对准确性负责。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联系 | 站长统计
© 2010-2013 天气网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