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暖冬对农业生产及相关行业的影响
河北省气象台消息,与全国冬季偏暖趋势相同,河北省大部分地区2006/2007年冬季平均气温偏高2.0~4.0℃,属显著偏暖或异常偏暖年份。
近50年来,河北省出现暖冬的年份主要集中在近20年中,且最暖的4个冬季均出现在近10年,2006/2007年冬季的偏暖程度仅次于2001/2002年冬季,成为近50年来第二个最暖的冬季暖冬的影响有利有弊。
暖冬对于节约能源、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建设以及人们的户外作业都非常有利。冬暖降低了采暖需求,有利于节约能源;供暖排放的相应减少,使大气污染程度减轻。
农业是对气候条件最敏感的行业之一。河北省冬小麦越冬期内大部时段气温较常年偏高,对小麦安全越冬有利,全省冬小麦无冻害发生。气温高,加上日照充足,对设施蔬菜的生长非常有利,许多温室蔬菜生长期缩短,大批上市,供应量非常充足,保障了冬季蔬菜价格的平稳。
但暖冬可使冬小麦抗寒能力降低,一旦出现“倒春寒”现象,将会产生很大危害,严重的还会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由于冬季气温明显偏高,冬小麦萌动提前,从2月中旬开始,我省冬小麦自南往北陆续返青,北部较常年偏早5~10天,中南部偏早1~8天,是近年来返青较早的年份。
冬季温度的异常偏高有利于病菌、虫卵越冬,为春季病虫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易导致春季病虫害蔓延。温度偏高也有利于杂草越冬,部分地区麦田已出现严重的草害。因此,春季要注意防治病虫害,及时铲除田间杂草,以保持作物正常生长。
暖冬使冬令经济受到明显的不利影响,羽绒服的整体销量下滑,库存大量增加,并对相关行业形成一定冲击;保暖内衣和采暖设备等冬令商品的销售也都受到明显的不利影响;持续的暖冬天气使滑雪场的雪质受到严重影响,维护成本提高,雪场的客流量下降,2月份气温的异常偏高使很多滑雪场不得不提前停业。
暖冬气候条件会使各种病菌、病毒活跃,空气中病原体增多,呼吸道感染几率增加。据省卫生厅统计,2006/2007年冬季我省呼吸道疾病报告发病率较上一年度同比上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