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专家谈世界气象日“极地气象 认识全球影响”
陈善敏: 中国气象局开创南极气象科学考察气象专家 高级工程师
主持人:郭东风
主持人:2007年“世界气象日”即将到来,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会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均由世界气象组织来确定。今年3-23的主题,世界气象组织确定为“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气象对于广大百姓并不生疏,但是作为极地气象,广大百姓有点陌生。为了迎接一年一日的“世界气象日”的到来,为了更好的帮助百姓理解“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的主题,今天特别邀请中国气象局开创南极气象科学考察专家陈善敏高级工程师做客我们专家连线,为我们专题解释2007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的确切含义。
陈善敏:世界气象组织确定2007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实际上,设立这个主题是与2007-2008年开始的“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活动密切相关的。从1882年起全世界的科学家就有计划地、系统地联合开展了大规模、高强度的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并极力倡导以国际合作的精神,来认识世界共同的财富—南北两极,为人类和平开发与合理利用创造条件。国际极地年(International Polar Year,英文简称IPY)的活动已经开展了三次。
主持人:国际极地年活动已经组织三次了,请您向广大百姓介绍一下前三次的组织情况及其内容。
陈善敏:“第一次国际极地年(IPY1)”活动是从1882年至1883年,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前身国际气象组织(IMO)发起组织的,有12个国家的科学家联合对北极进行了13次考察,对南极进行了2次考察,主要的考察内容是以极地地球物理学为重点,它标志着极地考察从探险时代进入到科学考察时代,也反映了极地科学考察国际合作的开始。
“第二次国际极地年(IPY2)”活动是在1932-1933年,也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发起并组织,有40个国家的科学家参加,主要是集中对北极进行研究和考察,在北极地区建立了40个常年观测站。这次活动对推动气象、地磁、极光以及无线电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次国际极地年(IPY3)”活动是1957-1958年,这次活动由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cientific Unions , ICSU)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发起。实际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国际上一些地球物理学者提议,将“第三次国际极地年”活动从以往的50年举行一次,改为隔25年举行。这一提议得到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等国际性组织的支持,并将第三次国际极地年又称为“国际地球物理年(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又确认该活动期为1957年7月1日至1958年12月31日,共18个月。这次活动共有67个国家的几万名科学家参加,他们共同对南北两极、高纬度地区、赤道地区和中纬度地区进行了全球性的联合观测。
主持人:全球67个国家的专家对于南北极地进行了什么学科内容的观测?
陈善敏:国际地球物理年的观测研究内容共有13个项目:⑴ 气象学;⑵ 地磁和地电;⑶ 极光;⑷ 气辉和夜光云;⑸ 电离层;⑹ 太阳活动;⑺ 宇宙线与核子辐射;⑻ 经纬度测定;⑼ 冰川学;⑽ 海洋学;⑾ 重力测定;⑿ 地震;⒀ 火箭与人造卫星探测。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前苏联、美国、比利时、法国、英国、智利、阿根廷、新西兰、挪威、日本、南非、澳洲等12个国家的考察队,在南极建立了65个科学考察站,共同进行观测,使有关南极地区的资料急速地增加。这次活动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时代的开始,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以后地球物理科学的飞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主持人:听您的介绍,国际极地年的观测内容首先是气象学,请您重点介绍一下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活动的主要内容。
陈善敏:2007-2008年开展的“第四次国际极地年(IPY4)”活动已于2007年3月1日正式启动,它被世界科考界称为国际南北极科学考察的“奥林匹克”盛会。这次“国际极地年”活动与前一次“第三次国际极地年”活动,又相隔了50年。本次活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以及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活动,在南北极地区建立全面、系统的观测体系,系统地获取数据;探索极地科学前沿,增强对极区与全球关系的认知与了解;在世界范围内宣传和普及极地科学知识,吸引和培养新一代极地科学工作者。这次活动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作为发起国之一参与了“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活动,并于2006年4月正式成立了“国际极地年”活动中国委员会。中国科学家广泛参与活动的策划和计划,制订和提出了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的综合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PANDA ,又称“熊猫”计划),该计划已经成为“国际极地年”核心科学计划之一,这是中国首次参加并参与科学考察核心研究计划。“国际极地年”中国委员会还组织制订了“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这个计划是由PANDA计划、北冰洋考察计划、国际合作计划、公众参与和数据共享计划四部分组成。
主持人:听了您的介绍令人振奋,听了您的讲解,令我们气象人激动!前三次国际极地年活动,中国气象人由于种种原因实质上并没能参加。当今,中华民族兴旺了,中华民族发达了,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引领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中,中国气象事业朝着世界前沿迈进!谢谢南极气象科学考察专家陈善敏。我们将继续保持与您的连线,将亲耳聆听中国首次南极气象科学考察的精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