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接受采访谈气候变化
加强合作 采取对策 适应变化
黄荣辉(中国科学院院士):全球变化不是科学研究上的问题,也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
全球变化绝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研究领域,现在各国政府、民众都很关心这个事情。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这个问题以来,国际上的研究正处于向纵深发展中,现在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同看法,有的结论还有待研究。关于全球变化,有的模式算的比较高,有的比较低,但不管是哪种模式,算出都是增温的趋势。全球变化对水资源、生态、人类健康等等会有怎样的具体影响,它的机理和趋势,都值得研究。
全球变化不可能是某个部门的事,它需要各部门间的合作。应该说,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气象部门是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紧接着得到各部门的支持。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更密切跟海洋、生态、农业、林业等的合作,包括国际间的合作,共同采取应对措施。
张德二(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在行动上采取相应对策,适应全球变化
在IPCC评估报告里给出了增温数据,这些数据都是从全球范围的正规观测记录经科学处理后得出来,这是科学事实而不是如某些人误解的那样,以为是利益集团的炒作,这不是笑谈,必须高度重视,不过这增温的提法是针对全球的平均状况讲的,是对全球尺度或是半球范围平均状况而言,但是具体到不同区域还会有些差异。尤其是中国由于地理位置处于东亚季风区,气候变率大,它还有自己的区域特征和区域性差异,影响气候变化的因子更加复杂。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产业部门除了要重视气象部门发出的预警和监测结果外,还要制订和完善本行业的对应措施。比如前几天的东北大雪,我们看到六条高速公路关闭的报道,影响很大。这对交通部门提出新要求,即要把气象条件当作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来考虑,对不利的天气条件要有相应的对策和配套应急措施,甚至可以考虑在生产管理规程上增加相应的条款。当然这对气象部门而言,在可靠性、准确程度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可能要增加很多新的服务项目。另外在经济布局、建设规划方面也要有应对。总的来说,我们不仅研究全球变化,而且要在行动上采取相应对策措施,以适应这种变化。
陈佳洱(核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更深入地研究气候变化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006年全球性的暖冬,一方面跟全球变化有关系,另一方面跟气候系统自然变化也有关系。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人类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主宰,否则就破坏了人生存的根本。我们提倡科学发展观,除了人与人的和谐,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现在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正在成为事实。政府强调要节能降耗,要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我们要节省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就要先研究清楚自然规律,这样才能顺从自然的规律。具体到气象部门,我想除了每天要做的天气预报和各种气象服务外,还要更深入地研究气候变化规律,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来源: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