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网 > 天气资讯 > 应对气候变化将有“根本大法”

应对气候变化将有“根本大法”

时间:2007-03-23 08:43    来源:问天网    编辑:天气网

  3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时说:“虽然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还是根据国际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公约,制定了中国气候变化的应对方案。”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这一方案就是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国家方案)。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大法’”

  “这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大法’,是纲领性文件。”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教授说,“国家方案即将发布,它对中国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将起到指导性作用。”

  这位联合国气候公约谈判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与了国家方案前期编制工作。专家编写完成的方案,后来经过有关政府部门长时间认真的会商、评审、会签,这使得邹骥甚至记不太清楚开始编制方案的具体时间了。打开电脑,他查到自己参与讨论方案大纲时所写的建议——上面显示,那是2003年3月10日。

  在那以后的4年多时间里,科学家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热得烫手的话题。中国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升至约占全世界排放总量的16%,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遭遇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显著增加,仅去年至今,一些地方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台风、干旱以及50多年不遇的特大暴雪。

  邹骥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将进一步明确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国家姿态,举世瞩目。

  把国内发展目标与保护全球气候目标有机结合

  邹骥说,国家方案提出的目标将是方向性的,与国家大政方针一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较快增长,不仅努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时降低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方案还将强调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具体措施。“把国内发展目标与保护全球气候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并不需要承担定量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但在制订国家方案的过程中,专家们专门讨论过是不是要提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定量目标。

  “结论是还不具备这个条件。”邹骥说,一方面,能源消耗等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很难定量。另一方面,国家方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方向是很清晰的,但并不适合规定定量目标。

  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认为,这绝不意味着中国会无节制地排放温室气体。中国政府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要求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成效,还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20%的约束性指标。

  “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如果能耗降低20%的目标实现,仅这一个行动,就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2亿吨!此外,中国还会继续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进一步发展风电、水电、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利用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吕学都说。

  “减缓”与“适应”两手抓

  国家方案将进一步明确:“减缓”与“适应”两手抓,双管齐下应对气候变化。专家们强调,“适应”这一手不能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不能过多强调“减缓”而忽视“适应”。

  “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长期性,即使人类从今天开始不吃不喝不烧,气候变化效应也会持续几百年时间。”吕学都说,“未来全球气候仍将持续变暖,我国面临的形势将相当严峻,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努力,适应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各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吕学都说,中国有着长达1.8万公里的海岸线,超过一半的经济总量在东部及沿海地区。不要说海平面上升淹没一些地区,仅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海水侵袭、风暴潮、气象灾害加重,损失就会非常严重。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让人惊讶,在某些沿海地区,未来可能需要采取建造拦海大坝等防御措施。

  “就如同洪水已经来了,现筑堤坝肯定来不及,只能先躲避。” 邹骥说,“地球的气候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未来还将继续变暖,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同时,每个国家、每个人都要尽量适应这种变化。”

  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类似最近东北大暴雪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将增加。邹骥说,加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高灾害天气的预警预报水平,完善应急预案,迫在眉睫。此外,一些地区应当根据气候变化,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开发新的农作物品种。

  吕学都强调,无论“减缓”还是“适应”气候变化,科技进步都非常重要。加强科研能力,才能帮助中国从根本上找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办法。由于气候变化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对科技有很强的依赖性。尽管中国每年在气候变化科研方面的投入不少,但是,与这项工作迫切的需求相比,科研投入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有关行业及各省(区、市)也将制定各自方案

  专家们认为,国家方案发布后,将使领导干部、企业家、学者等更加了解气候变化,更加重视气候变化。

  吕学都兼任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英文缩写为CDM)执行理事会委员。他说,“前几年谈到CDM,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应该是CDMA(手机网络)。甚至还有人问我,CDM的产品是不是用船装了运出去?”实际上,CDM是《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合作减排机制,指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最近几年,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地方政府、学术界、媒体的认识也增强了,但还有不小的差距。”吕学都说,“国内了解CDM的企业,肯定不会超过10%。”

  国家方案还将为有关行业、各个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指明方向。“气候变化不只是中央部委的事情,还要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千家万户。” 邹骥说,国家方案发布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行业也将制定各自的方案及规划,把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与各地实际相结合。

  “国家方案要落到实处,落实到人、财、物,落实到资源配置,需要一个过程,很不容易。” 邹骥说,目前国家发改委与有关国际机构合作,正在吉林、陕西、湖北、云南四省开展试点,分别编制各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实施方案。

  什么是温室气体(链接)

  指大气中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气体。直接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这类气体可以使地球表面升温,这一作用与“温室”的作用类似,称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气体则被称为“温室气体”。(来源:新华网)

相关天气资讯
温本站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含各类广告)仅供参考,怒不对准确性负责。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联系 | 站长统计
© 2010-2013 天气网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