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地区遭遇十年不遇严重旱情
自去年以来,固原地区遭遇前所未有的旱情,墒情情损失严重,水库水位下降,水窖水井干涸,人畜饮水面临危机。幸运的是,在今年春播春耕开始之际,天公作美,固原地区普降雨雪,但由于旱情严重,这点雨水未能解决根本问题。面对自然灾害,固原市几十万群众在政府引导下,开展抗旱自救工作。
十年不遇旱情
去年入冬以来,固原地区遭遇10年来最为严重的旱情,其中部分地区的旱情跌至20年来最差,土壤水分严重损失,导致农作物无法下种。经气象部门监测,去年冬季,固原地区累计降水量在88.7毫米至189毫米之间,与历史同期相比,泾源县偏少30%,彭阳县、原州区、隆德县、西吉县等县(区)在10月份未出现较大的降雨过程,而且气温偏高使土壤表层水份损失严重,尤其是11月份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2至3摄氏度,农田水分在土壤入冬未上冻之前,损失严重,彭阳县20多万亩农作物无法返青,全县60万亩农作物无法下种。
墒情情损失程度是旱情的晴雨表,也是干旱最直接的受害者。根据卫星遥感监测和有关部门实地测试,固原北部干旱带墒情情是近5年最差,南部山区大部分墒情情是近10年来最差,其中隆德、泾源是近20年来最差。干旱带的大部分地区0至50厘米的土壤湿度在8%以下,干土层达15厘米左右。由于受旱情影响,加上气象比较异常,在农作物种植方面,很多村民持观望态度。
东北部山区旱情严峻
从旱情分布和影响程度上分析,固原东部山区旱情最为严重。泾源县、彭阳县南部、原州区南部地区0至50厘米的土壤湿度在16.9%至21.4%之间,对于冬小麦返青和春播较为有利,能满足春播作物对水分的需要。此外,原州区中部和西南部、彭阳县和隆德县大部分地区0至50厘米的土壤湿度在13.3%至15.8%之间,与往年相比偏低。最为严重的是彭阳县、西吉县和原州区东部大部分地区土壤湿度低于正常值,干土层达到8厘米,最差的是原州区东北部山区干土层厚度达13至15厘米,不能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从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看,今年的墒情比往年低2个百分点。
3月27日,记者前往原州区炭山乡、甘城等乡镇,沿途到处是干枯的荒山,除了极少部分沟壑露出点点湿地外,满眼望去全是白晃晃的干土,很难看出,几天前这里曾降大雪。虽然这个时候正是春播旺季,但沿途30多公里,记者看到春播作业的只有两三家。据炭山乡石湾村支书沙德文介绍,自去年以来,旱情一直未得到缓解,虽然立春后固原地区降雪,但积雪被大风吹到了沟壑和路面上,土壤仍然干旱。现在该村共有400多户、近2000多口人,去年由于受干旱影响,夏粮颗粒无收,土豆从原来亩产500多公斤下降至200多公斤。旱情持续,村民也不敢轻易下种,等待政府部门指导。
人畜饮水面临危机
据了解,固原市东部干旱地带位于我区中部干旱带中,由于气候干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加上没有稳定的供水水源,村民主要依靠水窖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每年40%%以上的水窖储不上水,村民生活十分困难。尤其是群众在无水的情况下,饮用劣质水以及被污染过的水,引起传染性疾病。即便这样的水,在当地还是稀少,每吨在70元左右。为此,政府每年拉水抗旱,也只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去年以来的旱情,更加重了村民饮水和牲畜饮水问题。据炭山乡学梁村主任马如全说,该村原来有村民1000多人,由于干旱,5年来农作物颗粒无收,加上饮水困难,人们纷纷外出谋生,6年来先后有600多人迁出,村里到处是无人居住的窑洞。
村民沙彦国说:“我已经买水吃有4年了,原来每吨水成本是20元左右,现在运费高涨,每吨水买回家需要60元。而每吨水最多维持一个月的生活,这还需要很节省。”
据今年年初原州区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受持续干旱影响,原州区6.6万眼水窖中有3.16万眼干涸,占总数的48%。120个行政村10.6万人、2.4万头大家畜、13.4万只羊出现饮水困难,5.5万人严重缺水,各类水库总水量不足1310万立方米。彭阳县32座水库有效库容量仅为650万立方米,49处人畜饮水工程中的20处水量不足,部分人畜饮水工程不能正常供水,全县5.8万眼井总水量不足20万立方米,平均每眼井蓄水为4立方米。据统计,固原地区在今年立春前,全市147座中小型水库蓄水共3025万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25%,其中干涸54座,十多万眼井50%以上干涸,人畜饮水形势严峻。
政府引导群众抗旱
面对自然灾害,群众在固原市各级政府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旱自救工作。在今年抗旱工作会议上,固原市政府要求各级部门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开展“压夏增秋”,减少夏粮种植,增加秋粮种植面积,结合劳务输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马铃薯种植面积。同时,针对部分地区马铃薯种子较为紧张的局面,各级政府引导,推广订单农业,确保农民在大旱之年增收。
记者在原州区采访时了解到,虽然今年立春后,部分地区村民利用最近一段时期的降雪,在水窖中积雪,在短时期内可以解决人畜饮水难题,但积雪水分较少,饮水至5月份将再度出现危机。为此,原州区根据实际,加大劳务输出,而东部干旱带乡镇,劳务输出基本达到户均1人,最多的达到3人。今年,原州区将马铃薯种植繁育作为主导农业,并在河川道区发展蔬菜、枸杞和葵花种植,在东部山区发展草畜业和高淀粉马铃薯产业,并根据地区特点,发展特色养殖业。
彭阳县将继续发展草畜业,马铃薯蔬菜种植业和劳务输出三大产业,并全力培育饲草、马铃薯、冷凉型蔬菜。西吉、隆德、泾源等县也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确保大旱之年农民增收。(来源: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