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网 > 天气资讯 > 气候灾变危及粮食安全

气候灾变危及粮食安全

时间:2007-04-04 08:38    来源:问天网    编辑:天气网

  气候变化影响粮食安全

  气候变暖,增加蒸发可能使北方江河径流量减少,各流域年平均蒸发量增大,因此旱涝等灾害的出现频率会增加,并加剧农田用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今年2月的早春,北京最高气温就达到了10℃,上海最高气温21℃。就连冰天雪地的哈尔滨,最高气温也只有零下4℃,而沈阳最高气温已突破0℃,达到3℃。类似的气候异常,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正在走向中国。

  一项最新科学研究显示,在过去的25年里,全球变暖效应已经导致世界上一些主要的粮食作物减产。从1981年至2002年,由于气温升高,小麦、玉米、大麦的全球产量每年共减产4000万吨,相当于每年26亿英镑的损失。

  虽然这个数字对于世界范围内谷物年产量来说并不算大,但是科学家警告称,研究结果证明了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粮食产量造成了明显影响。

  据江苏省气象部门监测,从去年12月开始,这个省的气温明显偏高,这是受厄尔尼诺影响的明显表现。气候专家对此认为,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春季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影响粮食作物生长,甚至导致减产。

  不久前,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六部门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由于气候变暖使农业需水量加大,供水的地区差异也会加大,为适应生产条件的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评估报告指出,今后气候变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很可能在未来50年至80年使全国平均温度升高2℃至3℃,平均降水量虽然会增加7%至10%,但并不能改变干旱化的趋势,特别是北方干旱化的趋势。

  评估报告还认为,气候变暖,增加蒸发可能使北方江河径流量减少,各流域年平均蒸发量增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将可能增大15%左右,因此旱涝等灾害的出现频率会增加,并加剧农田用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预计2010年至2030年中国西部地区每年缺水量约为200亿立方米。

  评估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沿岸海平面可能上升幅度为0.01米至0.16米,导致许多海岸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

  专家警告,气候变化将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增大。最新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将对中国的农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今后20年至50年间的农业生产也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中国超长期的粮食安全。

  气候缘何影响粮食减产

  令人不解的是气温升高后,农作物的生长期延长了,怎么农业反倒会减产呢?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日前发表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梗概得出了这个结论。该报告梗概中指出,对全球大气平均温度、海洋平均温度、冰川和积雪融化的观测以及对全球海平面的测量等已证实,全球气候正在变暖。

  令人不解的是气温升高后,农作物的生长期延长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后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重要原料更为充足了,怎么农业反倒会减产呢?

  农业气象专家解释说,全球气候变暖,将使世界主要粮食带向极地扩展,并且扩展的速度是年平均气温每提高1℃,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等将向北推进150公里至200公里,会使较为寒冷的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相应增加。但是气温的升高也会使中纬度地区极端天气增加,地表的蒸发加大,地下水位下降,旱情趋于加重。气温升高会使低纬度的高温和伏旱加剧。这些都会造成中、低纬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而世界上主要产粮地区是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的耕地面积有限,因此高纬度地区所增加的粮食产量远远不能补偿其他地区粮食的减产。

  此外,气候变暖不仅会使土地的荒漠化加剧,还会使农业病虫大量繁殖,因此对农作物的危害也会加剧。

  气候变暖还会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水会向内陆倒灌,盐土向内陆扩展,使农作物生长地区的盐渍化和沼泽化更加严重,靠近沿海地区的种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灾变

  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是能够及早采取对策,适应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都是全球性的,单靠一个国家很难做出局部改变。

  在未来百年中,气候变暖将是我国气候变化的主线。如何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是中国气象专家最为关注的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林而达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是能够及早采取对策,适应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都是全球性的,单靠一个国家很难做出局部改变。如冰川加速融化、洋流变化等,单独的行动很难阻止其变化趋势,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及早应对,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事实上,气候灾变的重要原因在于人类活动,更准确地说是工业时代以来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等污染物。我国目前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原因就在于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中69%还是煤炭,而煤炭的确不是很清洁的能源。但就我国目前的整体状态,要想彻底改变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需要很大的投入。

  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技术,中国清洁能源的技术水平和西方科技发达国家比还有差距,中国要赶上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二,技术可以买,但受经济上的制约也很大。不过,改善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使用清洁能源是将来必然的发展目标,这只是时间问题。

  我国不仅率先加入并签订《京都议定书》,而且在“十一五”规划中已明确要求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说明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是认真而负责任的。

  据了解,1991年到2005年的15年中,我国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达到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18亿吨。

  此外,我国还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了水能、核能、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也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合适地区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使优质清洁能源的比重在逐年增加。据估计,1980年至2005年,我国造林活动累计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

  科技部官员表示,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益于保护全球气候的政策和措施,取得显著成效。同时,通过控制人口增长、提高能源效率和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减缓。(来源:中国商报网站)

相关天气资讯
温本站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含各类广告)仅供参考,怒不对准确性负责。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联系 | 站长统计
© 2010-2013 天气网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