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气温偏高湿地退缩 30年后将遭沙尘暴威胁?
观点精粹 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频繁出现,并诱发城市内涝、山洪等灾害 二:气温持续偏高、降水减少导致生态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三:川西高原积雪减少,草原湿地退缩甚至消失,沙尘暴威胁盆地 四:我省将打造气候综合观测系统,大力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五:节能降耗,我省将加强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不久前,国务院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记者从省气象局了解到,《四川省防范和应对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工作方案(草稿)》也于近期制定完成。方案从湿地退缩、沙尘暴逼近等方面详解了气候变化将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昨日,省气象局局长赵广忠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对方案进行全方位解读。
A 现状
气温偏高
近10年来四川年平均气温升高0.6℃。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共分为五个部分,赵广忠局长认为,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饱受压力的时候,我国出台这个方案,以积极的态度彰显了对世界的责任。方案首先对气候变化的趋势进行了数据说明。从气温来看,持续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
就我省来说,近50年来,川西高原气温变化呈增温趋势,四川盆地气温20世纪50—60年代偏暖,90年代开始进入显著偏暖阶段,2006年夏季我省平均气温达到历史同期最高:17.1℃。近10年来,四川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6℃。
降水减少
近年平均降水量减少30毫米
降水减少也是有目共睹的。全国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华北、西北、东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0—40毫米。总体来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10年减少2.9毫米。
我省的降水量也呈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川西高原北部、盆地西北部降水急剧下降。从1990年至2006年,平均降水量为920毫米,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950毫米相比减少了30毫米。
B 预测
未来50年四川气温升高2℃
据赵局长介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对气候变化问题有三点共识: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产生影响,并将持续产生影响;气候变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类影响的原因,近50年的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影响;气候是没有国界的。在人类的主要影响下,气候变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气候导向。
据科学家预测,未来30—50年,四川平均气温将升高1.5—2℃。
C 影响
湿地退缩沙尘暴威胁四川盆地
影响一:暴雨干旱更为频繁
连日来,川东北地区的巴中、达州遭遇持续暴雨,去年夏天开始的那场旷日持久的干旱危害一直延续到现在……市民也许都有切身的感受,天气的变化比从前更剧烈了,来不来就是暴雨大雨、高温热浪。
“这就是气温持续升高所带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赵局长说,可以肯定,特大暴雨、严重干旱、持续高温热浪、强风雹、强雷暴、暴风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还将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并且强度还将加剧。
影响二:遭受沙尘暴威胁
气候变暖将导致川西高原积雪急剧减少,目前海螺沟冰川正以每年15至20米的速度后退。由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川西高原湿地30年来减少了一半以上,九寨—黄龙景区降水显著减少,草原沙化日趋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如果这样的现状得不到改善,30年以后,或者更短,我省将和西北、华北地区一样,遭受沙尘暴的袭击。
影响三:粮食产量遭受连带影响
科学家曾经指出,如果增温超过1.5℃—2.5℃,现在评估到的约20—30%的物种可能会灭绝。未来30—50年,我省平均气温预计将升高1.5℃—2℃,也就是说,现有的至少1/5的物种将从这片土地上消失。我省生物的多样性、水、粮食供应等都会遭受连带影响:农作物生长期缩短品质下降,粮食产量波动加大并可能大幅度减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每年仅农作物受旱面积就达100万公顷以上,损失粮食100万吨以上。
影响四:流行疾病可能发生蔓延
气候变暖将导致流行疾病发生和蔓延,动植物疫情、农作物和森林虫害大面积发生。近年来,流脑、流感等流行性疾病逐年增加,禽流感、猪链球菌等动物疫情时有发生,稻瘟病、松毛虫等也给农作物和森林带来严重威胁。气候变化还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病媒传播的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的分布,使市民生命健康面临威胁。
D 应对
加强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
建立气候综合观测系统
方案中花了大量篇幅来谈我省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首先,将打造我省气候综合观测系统。由气象部门牵头,统筹农业、林业、水利、环保、地震、国土资源、卫生等部门的观测站网资源,覆盖森林、湿地、草原、冰雪、河流、农业生态、城市群等不同类型和关键区域,开展综合观测,并实现观测资料多部门共享。
建立气候与经济指标体系
其次,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气象局还将开展气候变化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对未来10—100年气候变化情景进行预估,建立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指标体系,为农业、水资源、能源等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决策依据。
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
我省还将加强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广高效节能电冰箱、空调、电视、洗衣机、电脑等家用及办公电器。就连市民家中点的灯,今后也将逐步淘汰工业用的高压汞灯,减少普通白炽灯的使用比例,而提倡使用稀土节能灯等高效荧光灯类产品。
多部门联动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水利部门:进一步完善主要江河防汛工程体系,加强重点水库防汛和抗旱应急水源重点工程建设,开展中小河流、中小水库综合治理工作。
国土资源部门:继续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加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森林草原火灾、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极端天气气候时间对野生动物种群安全影响的分析。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防止植被破坏和川西高原荒漠化进一步蔓延。加强农、林、渔和畜牧业防灾抗灾体系建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和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建设、城管部门:密切关注极端天气气候时间对建筑物、市政公用设施的影响,制定提高城乡建设和城市防灾抗灾能力的措施。
铁路、交通部门:分析雷电、大雾、冰雪、泥石流、滑坡等对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安全的影响,加强交通设施防灾抗灾能力建设。
民政部门:开展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风险隐患综合调查评估,制订防灾减灾措施和方案。(来源:四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