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治理分水岭从“小水大灾”到“大水小灾”
淮河今年又在经受自1954年以来的第二位洪灾考验。但50年一遇的淮河洪水给流域人民带来的灾难,与历史上的洪涝灾害相比,有天壤之别: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公布最新消息,至今无一人因灾死亡,受灾农田比2003年、1991年减少。50多年的治理,中央、地方累计约
1500亿元的投资,使淮河防洪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小水大灾”到“大水小灾”。
淮河水患历史记载颇多。较早有《史记》载公元前168年黄河夺淮形成重灾;南宋康王赵构又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1128年11月,为了阻止金兵南下,东京(今河南开封)留守杜充,在李固渡(今河南滑县南20多公里处)扒开黄河。黄河便夺泗入淮,百万人流离失所。史载淮河水灾平均不到3年就有一大灾。
1938年6月9日,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队掘开黄河花园口,以黄水御日军。黄河再度夺淮,1947年3月封堵。淮河流域44县受灾,约90万人丧生。形成54万平方公里黄泛区,淤积泥沙100亿吨。
1950年,汛期淮河流域持续降雨1个月,从6月26日到7月25日,中、上游堤防多处溃决,地势低洼的中游地区成为一片泽国。当时的皖北行署给上级的报告称:“当洪水猛扑之际,灾民未及逃避,哭声喊声不停,少壮者攀登大树,老弱者攀登小树,有的爬上房屋,有的将小孩吊在树上,有的因屋塌树倒被淹死压死,甚至有个别灾民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这一年,毛主席7月到9月两个月间4次批示要加快治理淮河。1951年毛主席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淮河灾害还造就了一种文化:凤阳花鼓。这是淮河流域凤阳县人民灾后外出乞讨的表演形式,“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唱遍全国。
2000年10月14日,新中国治淮50周年纪念日。水利部透露:50年总投入923亿元。此后投入进一步加大,仅安徽省“十五”期间治淮投资达数百亿元。据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统计,到2002年,全流域建成水库5674座,总库容272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36座,中型水库166座;堤防5万多公里,主要堤防1万多公里;兴建水闸5427座,其中大、中型水闸600多座;机电排灌站6万多处,总装机3198万千瓦。加上淮河干流控制工程王家坝重新加固使用,投资30多亿元的临淮岗建成启用,淮河流域“小水大灾”局面得到了彻底改变。
另一项统计表明:1998年、2003年两次淮河水灾,受灾面积巨大。但民众无一人因灾致死,也未见因灾逃荒人群。
半个世纪大规模治淮让淮河流域迈过了防洪分水岭:由“小水大灾”变为“大水小灾”。(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