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和东北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建议
时间:2007-08-04 10:24 来源:问天网 编辑:天气网
![]() |
6月以来,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西部和北部降水量持续明显偏少。7月份,黑龙江中部和西北部、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黑龙江省7月1~29日平均降水量仅为57毫米,为1961年以来同期降水最少值。降水偏少的同时,气温偏高,黑龙江省7月气温比历年同期偏高1.5℃,为历史上第三位高温年。
受高温少雨天气的影响,上述区域出现了严重旱情,重旱区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西部、黑河、松嫩平原东部。7月28日土壤水分监测结果表明:内蒙古中东部和东北地区中北部旱情持续加重(图示),大部地区干土层厚度达5~25厘米。
东北地区秋收作物均处于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由于干土层较厚,土壤水分不足,作物根系水分吸收受阻,营养物质传输也受到影响,干旱对作物产量形成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水稻、玉米抽穗受到影响,结实率下降;大豆植株矮小,幼荚脱落、秕粒秕荚增多,同时干旱使大豆蚜虫严重发生。干旱对作物产量形成造成的影响后期无法弥补,受旱地区粮食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局部地区绝产;牧草生长也受到不利影响。
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5天,东北地区大部无明显降水过程,黑龙江和吉林西部的农业旱情将进一步发展。8日以后,东北地区有小雨或阵性降雨,局部地区有中到大雨,部分旱区旱情有望缓和。因此建议:
1、受旱地区应及时启动干旱预警应急方案,因地制宜开展抗旱工作,科学调度利用好水资源,减少非生产性用水,优先保证人、畜和农业抗旱用水。
2、气象部门应密切监视天气变化,适时进行人工增雨工作。
3、出现降水过程后,各地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施肥,提高作物结实率和粒重,并注意病虫害的监测防治;绝收地区做好恢复性生产工作,可补种蔬菜,尽量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