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网 > 天气资讯 > 南京,不再叫“火炉”

南京,不再叫“火炉”

时间:2007-08-07 09:11    来源:问天网    编辑:天气网

  近日,凤凰卫视著名气象节目——“凤凰气象站”评出了中国新的“火炉”城市,前三名分别是福州、广州、杭州,至于“老四”的位置,还有待定夺。武汉、重庆以及上海、济南都是候选大热门,而以往被称为“三大火炉城市”之一的南京,这次连前10名都没排上。

  这一评选结果立即成为国内各家著名门户网站的热门新闻。其实,南京应该告别“火炉”别称的说法前年就有报道。那么,南京的“火炉”称号来自何时?这次评选为何“名落孙山”?南京的夏天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气象专家、市民如何看待这次评选结果?请看——

  今年6—7月部分城市最高气温与高温日数

  “和我的家乡相比,我从来没觉得南京是个‘火炉’啊。我老家夏天是比这儿热多了。”说起凤凰卫视的评选结果,蔡笑一点不觉得惊讶。

  在珠江路上一家电脑公司工作了5个年头的蔡笑,来自福州。在“凤凰气象站”评出的中国新的“火炉”城市中,福州名列第一。

  “不过,我上学的时候就从地理书上知道,南京、重庆、武汉是中国的三大‘火炉’城市。但我来了南京后,一直觉得老家比这儿热。我还一直纳闷南京为什么被叫做‘火炉’呢。”她说。“火炉”,民间的一种传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重庆、武汉只是被并称为‘长江流域三大火炉’,后来在流传中,‘长江流域’这个定语没了。”江苏省气象局气候中心科研人员吕军说。

  吕军认为,这三个城市被称为“火炉”并不主要是因为夏季炎热,而是当时这三个城市知名度比较高,经济发达,流动人口也多,才使这一说法广为流传。实际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曾有气象学家通过“横向对比”得出结论:仅仅在长江流域,安庆、南昌、长沙、衡阳、郴州等城市的夏季高温日数就均超过“三大火炉”。

  “气象学上没有‘火炉’这个术语,这只是民间的一种传说,而且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它容易让人误解为这是我国最热的城市。”南京大学气象学教授余志豪说。

  余志豪说,从气象学来看,近10年全国存在的集中高温区,一个在华北,另一个在华东,东北、西北、华南地区局部也常出现高温中心,而“三大火炉”都不位于高温区范围之内。南京,渐离高温中心这是截至7月底,各地气象部门发布的今年的高温消息:

  杭州——接连出现26个高温日,最高气温达39.4℃;福州——出现31个高温日,最高气温超过38.7℃;

  广州——出现21个高温日,最高气温达36.9℃。

  与此同时,据我省气象台发布的数据,今年入夏以来南京只出现11个高温日,最高气温38.2℃。

  “近50年来,全国高温中心发生转移,南京在此次评选中‘名落孙山’并不奇怪。”余志豪说。

  余志豪说,三大“火炉”得名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根据气象定义,如果夏季月平均气温超过29℃,高温日达到20天,最高气温超过38℃就可称为酷暑年。自上世纪50年代初以来,南京共出现了8个酷暑年,多集中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之后只有两个酷暑年,为1978年和1994年。但80年代后,南京“火炉”威力渐减,南京1997年、1998年甚至还出现了凉夏,最高气温连35℃都没有达到。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温区在扩大,特别是传统意义上不出现高温的地区,比如华北的一些地区,近年来频繁出现高温天气。”省气象台一位专家说。城市短期气温变化很正常“从气象学看,全国高温中心转移很正常。”省气象台气候中心一负责人说,每到夏季,我国长江流域附近通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这是一种含水汽较少的高压气团,在它的控制下,容易出现高温少雨天气。副热带高压中心位置每年都会在一定的幅度内南北摆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副热带高压中心常年在长江流域,导致这些地区出现多个酷暑年;自2001年以来,副热带高压中心向南偏移,导致杭州、福州等地接连出现高温天气,这在气象学上属正常现象。”他说。

  该负责人强调,气象专家分析气候变化通常要以50年、100年为时间跨度,所以近5年来各城市的气温变化并不能说是气候变化,在接下来的5年中,“火炉”城市很可能会发生新的变化,一些城市都有可能短期内成为全国高温的中心。

  余志豪说,从现有的媒体报道看,此次评选的依据是2001年后,尤其是去年和今年各个城市夏天的高温情况,这么短的时间跨度根本不能说明气候变化的特点,如果真要评选“火炉”,首先要给“火炉”下定义,比如以多少年出现多少个高温日为标准,其次,要对各个城市长时间的气温变化特点进行分析,这样才更科学。新“火炉”纷纷涌现令专家担忧“南京摘帽‘火炉’并不值得庆幸。南京不再是‘火炉’,并不代表‘火炉’这个头衔消失了,而是戴在了别的城市头上。因为这说明,全国有更多的城市夏季变得更加炎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郑有飞说。

  郑有飞认为,现在南京、武汉这些老“火炉”城市“余火”仍在,而一些原本与“火炉”之说无缘的城市则是持续“冒火”且势头强劲。

  他介绍说,今年南方的福州、杭州、上海等城市最高温度都曾超过或逼近40℃。本属温带的西北、华北等地的北京、石家庄、西安等城市高温也明显增多。

  郑有飞说:“我国高温地区正在扩大,‘火炉’城市也正在增多,而且多为发展较快的大城市,这与城市发展、尾气排放骤增、环境污染加剧等因素有关系。温室效应的强大作用不仅使南方的‘火炉’队伍急剧壮大,也使北方迅速升温,造成了北方纷纷涌现‘新火炉’城市的局面。”

  “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他说。市民:南京确实不该叫“火炉”

  “叫不叫‘火炉’其实并不重要,问题是你并不是最热,为什么要担着这个名声啊?”一位市民说。

  “南京这几年绿化搞得好,市民广场越来越多,‘热岛效应’减弱,夏天纳凉的去处比以前多多了。”框架传媒南京分公司部门经理刘勇强觉得,往高里评价这次评选,这似乎是对南京城市本身变化的一种肯定。

  “摘除‘火炉’的帽子后,夏天来南京玩的人肯定会多些。”家住马道街的刘萍是一名导游,她说,这两年北方很多城市的夏天越来越热,而南京特别热的时候也就那么几天,早就没有“火炉”的威风了。过去没有意识到“火炉”南京这个提法有什么不好,可接触到各地的同行后才发现,北方很多游客不愿意在七八月间来南京,理由很简单——火炉嘛,等等再说吧。

  “这次评选‘落榜’终于还给南京一个‘清白’。”刘萍很看重凤凰卫视的评选结果。

  “南京没有以前热了,确实不应该叫‘火炉’了。”住在月牙湖的张老先生说,按照往年规律,每年出梅后的一个月,也就是7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一年中最炎热难耐的时候,可这两天的太阳并不强烈,晚上只要吹吹电风扇,浑身就会凉爽,连空调都不需要。

  昨天刚从杭州回宁的吉先生说,原先他们全家都觉得南京热,上个周末便一起去杭州旅游,没想到杭州更热。走在马路上,不打遮阳伞头顶就会被烤得冒烟。回来以后,反而觉得南京还挺舒服的,早晚并不太热。

  “没想到‘火炉’新排名杭州名列第三了,难怪难怪。”他说。

  这次评选在诸多网络讨论版上也引起了另一种思考——

  网友“论坛评委”说,这种评选自身有什么意义暂且不论,但新“火炉”的层出不穷给我们一个强烈的信号:把更多心思花在环境保护上,环境的破坏正在影响我们的生存环境,大家要倍加珍爱我们的地球。市民越来越不“耐热”据省气象台近50年来的统计资料,南京夏天高温日数每10年减少1.5天,平均气温每10年下降0.113℃。虽然下降幅度很小,但表明在这个时间段内,南京夏天有变凉的趋势,也说明我国的高温中心在发生转移。

  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市民反而觉得夏天越来越热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家住三山街、今年66岁的沈老太太近日常常嘀咕:“这天怎么这么热,中午不开会空调就热得睡不着。我年轻的时候,天也热,可那时连电风扇也没有,睡午觉时把木门卸下来,就睡门板上,也没现在这样热法。”

  不少上了年纪的“老南京”似乎都有这样的体会,没有空调、电风扇的年代,夏天虽然气温高,炎热感似乎并没有现在强烈,夏天也反而没现在这样难熬。

  “空调渐渐降低了人体耐热能力。”中大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林勇这样解释市民的感觉。他说,从理论上讲,呼吸道疾病受气候的影响较大,一般冬天发病率较高。以往到了夏天呼吸内科门诊就到了淡季,前来就诊的病人会明显减少。可是最近10年来,这一规律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一年四季都得加床。而且夏季患者多是长时间坐办公室的白领,享受惯了清凉空调,一旦外出就觉得热浪袭人,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这是因为人长期依赖空调导致耐热能力下降,抗病的能力也随之下降了。

  林勇说,人体本来有较强的耐热能力,当外界气温超过35℃时,皮肤就会通过流汗加速散热,确保体温不会过度升高。但空调正夺走人们的耐热本领。

  林勇进一步的解释用上了术语:“这主要是人体耐热应急蛋白因长期缺乏外部刺激而合成减少,进入高温环境后很容易中暑,容易感染疾病。而经常处于高温环境中热应急蛋白合成会增加,热耐受力会增强,进入高温环境时人体的不适感觉会明显减轻。”

  如何增强耐热能力?专家建议,初夏时市民应适当进行耐热锻炼。“室内人群”应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到室外活动,主动适应自然气温,通过流汗来维护和强化机体散热功能。锻炼时间一般可选择早上6至7点或晚上7至8点。

  另外,盛夏时节,“室内人群”不要将空调温度调节得过低,室内外的温差不要超过5℃,使用空调两三个小时后应予以透气通风。在空调房内要多喝水,防止脱水。外出时,要穿宽松、透气的衣服,戴上遮阳帽或撑遮阳伞避免太阳直射。

  ……“我觉得凤凰卫视的这个评选还是有点意思的,至少它让我们知道了新‘火炉’在不断涌现,我们生存的地球迫切需要人类的保护。还有一点,作为一名南京的新市民,我对南京告别‘火炉’称号多少还是感到高兴——既然不是最热的城市,为何硬要扛着这个‘桂冠’呢?”在珠江路上一家电脑公司工作的蔡笑这样说。【来源:南京日报】

相关天气资讯
温本站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含各类广告)仅供参考,怒不对准确性负责。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联系 | 站长统计
© 2010-2013 天气网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