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天气预报准不准
听到有人这样抱怨:早上六七点出门,明明外头下着大雨,广播里却说“今天白天晴间多云”,气象台可真敢报!气象台的同志说,其实在天气预报的表述中,白天是指早上8点到晚上8点,气象台并没“瞎报”!
这种现象并非个别。比如某地报雷阵雨,事后有市民到台里反映说,“就掉了几滴雨,你们预报错了”。然而实际上,出现打雷并伴有阵性降水就是“雷阵雨”,雷阵雨并不一定意味着大雨。
由于公众对不同预报产品的含义理解有偏差,产生了“预报不准”的误解。
老百姓理解的准确率,往往同气象学上的准确率有差别。例如预报北京有雨,当雨落在北边,南边没有下雨的地方,老百姓就会说不准,这是因为预报在空间上不细;本文开头的例子,说的是时间上的不细;“雷阵雨”的例子,则是量级上的不细。
也就是说,老百姓认为的不“准”,其实是指的预报不“细”,这是对目前预报系统的挑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7月份,精确说法在北京天气预报中频频亮相,除了“东部地区有暴雨”、“延庆可能出现地质灾害”等地域上的精确,天气预报在时间上也有一些变化,对一些天气过程加上“傍晚”、“午后”、“早晨”等时间段,出现了“早上上班有小阵雨”、“午后有雷阵雨”或“傍晚下班会出现降雨”等等,反响非常好。
应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和公众对天气预报准确性及精细化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对天气预报信息的依存度日益加深。譬如今年世界气象日,有网友不断通过深圳新闻网论坛,质疑气象部门在去年“珍珠”、“太平洋”两个台风的预报不够准确。深圳市气象局局长回应,市民的质疑并不是没有道理。深圳地形东、西部狭长,“珍珠”来临时,深圳市东、西两地实际气候感应存在不一致问题,深圳地区预报运用的是统一的降雨量以及风速等指标,因此两地市民感受到“珍珠”时是东部风势要明显强过西部地区,存在感受上的误差问题。
由于深圳陆地面积只有1953平方公里,分区域预警发布的平均最小单元仅为60平方公里,因此,天气预报预警发布的区域越小,难度也就越大。7月18日,深圳市气象局正式实施气象灾害分区预警业务,近期以台风、暴雨为重点,当灾害天气影响到某一区域时,分区预警信号发布可以根据影响范围大小和灾害天气影响的程度,对全市不同地区(或地域)发布不同级别的预警信号。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天气预报准不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天气变化受多种因子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系统,天气预报有时不准,原因也很复杂,尤其是夏季气候具有突发性强的特点。由于误差的存在,天气预报总在通过不断地滚动式预报来修订误差。然而,气象台提供的预报结果一经播报便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而市民一般则认为其就是当天的天气情况,这就造成了预报不准确的印象。另一方面,大部分公众对于天气预报是否准确的判断,是根据自身体验做出的。
“这么热的天,少说也有40摄氏度,怎么气象台报最高气温才35摄氏度。”炎夏酷暑,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抱怨。其实,天气预报所说的气温是指百叶箱里的温度,它是在草坪上,距离地面1.5米,通风而且不受阳光的直射。但是人们的体感温度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气温,阳光下和树阴下感觉差别很大,有风和无风差别很大,湿润和干燥差别很大,感觉上的差别一般可以达到5摄氏度以上。
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天气预报要做到百分之百准确是不可能的,而且几乎永远是不可能的,无论哪个国家都是如此。
事实上,精细化预报不是新名词,而且不乏成功案例。精细预报在财富论坛开幕式、国庆庆典、卫星发射等重要活动中的“出彩”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毫无疑问,要使日常预报实现定时、定点、定量的长远目标,就对预报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让模糊用语越来越少,真正做到从市民生活需求报天气,这正是未来预报要把握的方向和发展的必然。(来源: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