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的拉尼娜事件正在形成 需及早预防其带来的灾害
通过对目前ENSO的监测和诊断分析,结合模式对未来大气海洋状况的预测,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拉尼娜状态,可能持续进而形成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事件容易导致我国北方地区秋季降水偏多、冬季冻害等灾害性天气。
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已经出现了拉尼娜事件形成的条件并将继续维持,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正在形成中。
2007年2月厄尔尼诺事件结束后,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总体上稳定维持“东冷西暖”的结构。6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的表层异常冷水明显西伸,8月份(24天资料),低于-0.5℃的负海温距平西伸至140ºW附近,赤道中东太平洋大范围平均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异常偏低(用Nino综合区海温指数来表示)-0.6℃,达到拉尼娜状态标准(Nino综合区海温指数≤-0.5℃)。
目前,海洋大气存在拉尼娜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在对流层低层日界线附近维持东风距平,未来40天风场预测表明至10月初这一形势仍然维持,有利于海温偏冷状态的维持;赤道东太平洋次表层异常冷水稳定维持,近期有所加强;7~8月份,次表层热容量负距平重新加强,可见6月中旬形成的一次冷性Kelvin波已经对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温产生影响;国家气候中心多数ENSO统计模式预测未来3个月内形成拉尼娜。尽管目前海洋大气中也同时存在不利于拉尼娜在近期迅速发展的因素,但总体来看形成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较大。
拉尼娜事件发生后,容易给我国天气气候带来某些灾害性影响。统计分析表明:拉尼娜事件发生当年秋季,我国北方降水可能偏多。例如1962、1967 、1974、1984和1995年下半年都发生了拉尼娜事件,秋季我国黄河和淮河流域降水偏多,其中黄河中游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同期异常偏多5成。
拉尼娜事件发生当年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中纬度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将可能加强,即冷空气活动频繁,有可能造成阶段性的严寒冻害。
综上所述: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拉尼娜状态,并有可能形成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游地区易形成秋汛,冬季大部分地区易发生阶段性的严寒冻害,尤其可能给南方越冬作物带来冻害,需及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