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观测自动化为气象观测带来质的飞跃
时间:2011-02-28 14:57 来源:中国天气网 编辑:天气网
现在天气预报准确率日益提高、气象保障服务更加完善,而这一切进步的背后有着一群常年默默无闻的人们,在为气象服务品质提升做着最基础的贡献,这就是遍布全国的地面观测人员。随着我国地面观测自动化进程的推进,他们的工作与以往传统观测已经很不一样。正如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所说:“随着综合气象观测现代化的发展,观测方法、观测规范、运行管理等方面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近期局办的第五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上,本网深入了解了我国地面观测自动化的进程,以及自动化给地面观测工作带来的改变。
[img]http://i.weather.com.cn/images/cn/news/2011/02/28/B4C49879712A93A2F8046EFF0B7507BB.jpg[/img]
现在,地面观测逐步从人工观测转变为自动化
地面观测是天气预报的基础,观测数据准确,后期判断才能更准确。2000年开始,中国气象局在全国逐渐推行地面观测自动化,改进了以往人工观测的不利方面,提高了观测数据的精准度和连续性,对提高天气预报准确性、为重大事件提供气象保障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地面观测自动化建设首先在西部地区开展。2000年中国气象局投资3000万元先行在青海省建成了“青海省灾害性天气监测系统”,有41个气象站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地面观测自动化。十年后,我国已建成3万多个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实现实时收集和每5分钟处理一次。目前,全国2400多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全部实现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雨量等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自动化,观测精度达到了世界气象组织的观测要求。至此,我国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img]http://i.weather.com.cn/images/cn/news/2011/02/28/0D2EDB5A511FD3A07676B9E79AC5821D.jpg[/img]
自动气象站
自动气象站弥补了以往纯人工监测的时次少、数据不连续等不足,同时,自动站分布更广,采集数据的范围也因此扩大,而且在天气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也可以建自动站,减轻了观测人员的工作难度。然而变化远不止这些。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说:“随着综合气象观测现代化的发展,观测方法、观测规范、运行管理等方面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发展来讲,正面临着几十年来最重要的一次革命性变革。正在从人工、定性观测向自动化遥感遥测、定量观测转变,从以地基观测为主向以地基、空基、天基相结合的综合观测转变,从单一的大气圈观测向整个地球五大圈层及其相互作用的综合观测转变,从简单地提供观测数据向直接提供有高科技附加值的观测产品和信息转变。”
从人工观测转变为自动化业务,对于观测人员来说,绝不意味着工作更轻松了。第五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的个人全能第一名获得者、浙江省气象局绍兴嵊州观测站站长王力说:“现在,我们不比以前轻松,要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除去像以前那样定时上报数据,还要监视和订正观测数据结果,数据采集频度密了,我们要一直有人监视,还要学会维护设备。不过,自动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全新的学习过程,要求我们全面发展。”
作为全国观测员的“比武大会”,今年的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题目设计上更加注重从书本概念的考试趋向实际业务操作考查,并增加了地面自动气象站的日常维护、故障处理、数据质量控制、地面观测自动化等方面的内容。此次竞赛还特别要求选手在赛前提交“自动站替代人工观测对历史气候资料连续性的影响的分析报告”。将来的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也将朝着专业的综合性、技能的复合型、参与的广泛性发展,逐步把地基观测、空基观测和质量分析、产品制作、装备保障纳入竞赛范围。
天气预报和气象保障满意度的日渐提升,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技能的进步。在观测员的眼里,那个他们日复一日的观测场,好像还是原来的观测场,但又不是那个观测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