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雷祖祠:
建筑结构 雷祖祠唐贞观十二年正月十五日,正当城工告竣,文武僚属欢欣巡城之际,文玉却生两翅,白日升天。百官见状,伏地而拜,文玉终年68岁。为了纪念这一个德政昭彰的地方官,郡民于州城西南五里英镑山立词以把,即今之“雷祖调”。调依山而筑,北村南趋,山下是一望无垠的万顷洋田,其势极其雄伟壮观。调分三进,由山门、正殿、侧殿、后殿、东西康、钟鼓楼、碑廊等建筑组成,全部建筑沿中轴线布局。顺山门青石板台阶抬级而上可直通后殿,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是岭南地区最大的洞堂之一。山门依屋字三间面宽洞开而开,为硬山顶,硬山润模式结构。山门对联:“霹雪开天南一祖,声名为海北同尊”,是对雷祖降世的美丽传说及“受职父母邦,德政彰明”的赞誉。二进为洞的建筑主体,分正殿及东、西侧殿。正殿前设有拜事,整个建筑形制呈“凸”字形排列,依次供奉陈文主(中)、李太尉(即汉朝的李广,居左)及英山石神(右),俗称“雷桐三殿”。正殿面宽进深各三间,硬山顶,四往格梁式梁架结构,举梁平缓,前檐顾出檐极宽,建筑风格独特,富有地方特色。沿着前增顾可从东侧殿直通西侧殿,殿前屏风精雕细刻,玲挑剔透,巧夺天工。历史沿革 雷祖祠雷祖祠历史悠久,洞内文物十分丰富,有千年五人、乾隆御赐匾额及历代碑刻30余通。历代显宦名流,骚人墨客,游览之余无不留下感人的诗篇。寇准有诗,东坡有赋,丁谓作记,车钢题碑,这些诗赋碑刻历尽人世沧桑至今尚珍藏于洞内,堪称祖国文物之瑰宝。雷祖祠神话传说纷经,其中千年五人就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五代后梁开千四年,寇贼符盘容等不输税粮,倡乱骚扰,还煽动民族纠纷,闹得雷州无宁日。铁差都知司马陈真,带领12只船的兵力,围剿征讨。当时,符孟喜等驻师届中,因朝廷官兵不熟悉情况,屡战不胜。后来,除禁虔诗雷祖,并于庙前张榜招兵。次日复战,陈没远远望见香祖陈文工与汉太剧李广协同阴兵助战,这场战斗果获大胜,但贼首来挽。至夜,陈霞梦见雷祖对其回:“赋来降我,我收在庙前,化为石人。”黎明起规,果见四石人跪于庙庭,其中一个被杀了头。雷州从此得以太平,陈嘉等拜谢雷祖,并具疏奏闻朝廷,于开平改元乾化二年,朝廷命郡官重建雷祖庙宇,并于雷祖庙西建李大尉庙,塑太尉像,与英山石神列而为三,称“雷祠三段”。
唐贞观年间,南合州境内居有黎、瑶、壮、泉、侗、苗等少数民族。唐王朝为了稳定边疆,便启用土著陈文王出任本州刺史。陈文玉任职期间,精察束治,巡访境内,消民疾苦,政教并行,使人民安居乐业,民皆富庶,风俗大变。在施行德政之余,文玉深感本州乃天南重地,四海有事,兵家必争,为使黎庶安宁,便大修城池,公款不足则自捐薪俸,不费民财,并具流把古台州改名雷州。雷州之名乃始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而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