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山普拉古墓群:
简介 “山普拉”一词,学者多认为可能是古和田语而非维吾尔语。墓葬群分布在昆仑山山前的戈壁台地,地形较平坦。墓葬西部已开垦出不少耕地,建有沟渠、道路和田园等。果园中果树繁茂,所以当地老乡称做“沙依巴”,维吾尔语,即“河床、果园”之意。台地上主要是墓葬群,分布范围相当广。现依据先后发掘的位置将墓葬群由东向西编为Ⅰ号、Ⅱ号、Ⅲ号 三个墓地。同时,在墓葬群中还发现了公元4、5世纪的佛教遗址和现代墓葬,采集到墨书古和田文的残片。山普拉古墓群的发现 1981年前,山普拉居民开始在墓地的西部开渠造田,墓地南部水渠决口,洪水由南向北横溢冲刷出的南北向的冲沟,将古墓葬暴露了出来。这里地表大都覆盖着戈壁小砾石,里面夹有细沙粒及微量黄土,由此组成了厚15~20厘米的沙砾层。一般的年景,这里的地面可以看到稀疏的耐旱植物,遇旱年则寸草不生。沙砾层下即为板结的盐碱层,稀沙为主,夹有少量的黄土,异常坚硬。山普拉墓葬群的三次发掘,共清理墓葬68座、殉马坑2座。除1座墓葬形制不明外,其余的可分为两种类型:刀形竖穴土坑墓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山普拉古墓群的发掘 1983年,由国家文物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组成的文物考古调查组对山普拉墓葬群进行了发掘。198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与和田地区文物管理所再次进行了发掘。1992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三次对Ⅱ号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1995年,和田地区文物管理所对Ⅲ号墓的一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山普拉古墓群是和田绿洲分布面积、保存状况最好的一处战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古墓群。
在发掘过程中还发现63座墓中有葬具。根据葬具的形制分为6类。木尸床、柳条编席、原木棺(桶形棺)、半原木棺、箱式木棺、毛毡、毛毯等,有些墓葬的葬具非常简单,或裹毛毯、毛毯、或铺盖芦苇、蒲草,也发现用芦苇、蒲草捆扎垫和编织垫的葬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