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大云寺博物馆:
简介 大云寺佛舍利套函大云寺佛舍利套函是承载佛舍利的一套棺,由金棺、银棺和铜匣组成。是我国的国宝之一。详解金棺 装饰得精巧华丽,棺盖和棺身通体用金片、珍珠与绿松石镶嵌成一朵盛开的莲花,周围又饰以金片组成的6朵小莲花,莲蒂、莲花和莲叶都相互对称。在每一莲瓣和莲蒂内都镶有白色透明的石英石,莲叶内镶绿松石,在石英石与绿松石正中,又都各刻两道深印,表示花叶的基脉。银椁 前后两面作上圆下方形,银椁两侧前高后低似卧梯。整个椁形与敦煌莫高窟第322窟内北壁盛唐壁画“涅◇变”中所绘棺形完全相似。银椁通体錾刻着缠枝忍冬,两侧各安两圆环,底座呈长方形,四面有勾栏平座一周,空间镶有菱形花纹,花纹布局严谨,生动自然。铜匣 为方形,铜匣装银椁,银椁装金棺,一切和真品别无二致。
泾川发现的佛舍利金棺银椁套函,其价值在于最早将中原传统的棺椁葬制纳入佛教,改变了印度用罂坛盛放舍利的方式,开创了用棺椁瘗葬舍利的先河,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瘗葬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 作为国宝级文物,佛舍利金棺银椁套函曾多次漂洋过海,赴日本、新加坡、法国、英国、美国和瑞士等国展出。背后的故事 1971年9月,79岁高龄的郭沫若先生陪同柬埔寨王国宾努亲王一行来到中国西北进行友好访问。在访问的行程中有一项是接待方特意安排的,就是参观甘肃省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我们这里还有一批1964年甘肃泾川县大云寺地宫出土的珍贵文物,请您看一看。郭老一听,立刻来了兴致,跟随工作人员来到这批文物的前面。郭老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鎏金铜匣,铜匣上刻有忍冬花花纹,外挂一把金锁,在灯光的照射下格外显眼;接下来是一个套在铜匣中的银棺,银棺前高后低,通体浮雕刻纹,精致的护栏围绕一周,整个银棺肃穆典雅;再往下是一个套在银棺中的金棺,绿宝石组成的莲花朵朵绽开,刻金花纹的莲叶茎脉分明,白色珍珠镶嵌其间,最里面一个葫芦形的琉璃瓶出现在了郭老的面前。琉璃瓶有拇指般大小,从外表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郭老此刻却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看着。工作人员急忙介绍说:“这是一组泾川县出土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宝函,瓶内装的是释迦牟尼真身舍利!”郭老一听,不由得心里一惊!问身边的工作人员:“此次发掘过程中,还有别的发现吗?”工作人员急忙回答:“还有一个石函。”郭老一听问道:“什么石函?”工作人员解释说:“地宫里盛放金银棺椁的石函,上面刻有唐代的铭文和题记,现在还存放在发掘地泾川。”郭老听后,又将这批文物仔细地看了一遍,沉吟良久,说道:“舍利石函!贵在石函!”。 1971年79岁高龄的郭沫若先生在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时,并没有见到泾川大云寺地宫中出土的石函,但他断言,石函上的唐代刻文是解开这批文物历史之谜的关键。很快留在泾川的舍利石函被运到了省博物馆,当人们再次看到它时,石函依然完好。研究人员迫切地想通过石函上的刻文破解这段历史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