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山炮台遗址:
简介 景点图片(20张) 青岛山炮台遗址,系侵华德军1899年所建。由南、北炮台和德军“青岛要塞”地下中青岛山炮台遗址心指挥部所组成,是侵青德军的九大永久性炮台之一,是军事总指挥部所在地,曾被德军诩之为“青岛炮台之最重要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机对德宣战,青岛成为亚洲惟一的战场。日德两国军队在青岛山进行了激烈的炮战,德军战败投降前自行炸毁了南、北炮台,惟地下指挥部保存比较完整。该指挥部总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50余个厅、室,大部呈三层立体结构,局部五层。顶部装有铸铁旋转望塔,可全面观测掌握进出胶州湾入海口的舰船情况。内设两个蓄水池,可保障2000余名官兵三个月的作战生活用水。建筑布局特点 从建筑布局上,分为作战指挥、生活卫生、后勤保障三个区域。内部还建有发电机房、青岛山炮台遗址锅炉房、水泵房、会议室、兵器室、机要室、官兵餐厅、卫生室、洗澡间、警卫兵室、勤务兵室、秘密逃生孔道等。三道保存完好的大铁门,具有防弹、防毒、防水的功能。当年德军使用劈山、浇注、回填式施工方法所建成,还设有防水、防潮隔离带。战略地位 青岛山,又名京山。从山势环境来看,青岛山不仅是前海一带最高、最没有遮拦的山青岛山炮台遗址,而且也是南控青岛湾相关新闻报道(2张)、北扼台东、四方和后海一带的最佳制高点。所以在青岛早期的战略形势图中,青岛山的中心地位是没有人能动摇的。青岛山炮台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从当年清政府和德军都在这里建立炮台可以得到证明。德国人入侵后,称此山为“俾士麦山”,于山的南北两处各设一处永久性炮台,名“俾士麦炮台”,这是以德国的“铁血首相”之名而命名的。南炮台有野炮4门,北炮台有野炮两门及机关炮两门。南、北炮台均险设于山腰危岩处,居高临下,东与太平山,西北与贮水山炮台组成护卫市区的一道屏障。
青岛山炮台地下指挥所是侵华德军于1899年始建,由500个中国劳工历时6年盖成,与南、北炮台合称为“青岛山炮台”,扼守青岛海口,俯瞰青岛市区,负责整个青岛的防务指挥任务,被侵华德军称为“青岛炮台之最重要者”。日德战争初期,该炮台在还击日军的战斗中“颇著劳绩”,后来德军兵力不支,被迫向日军请降,德军“愤恨之余将该炮台炸毁”,只有部分保存尚好。军事配置 德军占领青岛山后,在山南坡安装了两门克虏伯大炮,在北坡安装了四门,并将山青岛山炮台遗址体掏空,建立了一座永久性的地下要塞,这就是炮台地下遗址,俗称“德国地下军事指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