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薛福成故居:
薛福成故居 在薛福成的家乡——无锡尤为突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各类工商业在无锡相继诞生,一批民族工商业家先后崛起;同时,新式学堂、医院等文教卫生事业也随之兴办。无锡近代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薛福成故居,又名钦使第,位于无锡学前街与前西溪之前。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落成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现存原建筑100余间,占地890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结构之精、保存之完整,在江苏的晚清官僚住宅中尚属罕见。1983年11月,由无锡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宅第布局原有左、中、右三条轴线。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六进。第一进是门厅,面阔9间,进深6架。明间为“六扇式”大门。大门外有高大的“八”字形照壁一座,正中镶嵌砖刻“鸿禧”二字;大门内原有“七星门”一座,门额之上悬镂花金边、蓝底金字“钦使第”竖匾一方。第二进至第四进,依次为轿厅、正厅和房厅,面阔均为9间,进深7至10架不等。各进的中间3间为主厅,东西各3间为旁厅。主、旁厅之间的庭柱及石鼓墩全部对剖,留有上下贯通之“伸缩缝”,屋顶盖瓦与木椽间置木板,板上铺麻丝拌灰泥,可防雨水渗漏,又利于隔热保温。各进厅堂之前有天井,天井内除通道外,原均置有小花园。厅堂画栋雕梁,长窗也刻饰戏文。正厅“务本堂”内,大梁及脊檩两端饰有山雾云纹,雕刻精细,为清代江南住宅建筑中所罕见。四进厅堂两侧,各有备弄一条,贯通前后;风火山墙迭起,很为壮观。第五、第六进,均是面阔11间的二层楼房,两楼有厢楼连接,配以“回”字形走廊,使前楼、后楼、楼上、楼下都能转通,故称为“转盘楼”。这种楼,是江南特有的清式建筑,在无锡的转盘楼建筑之中,薛氏之楼虽年代较早,但规模最大,且走廊栏杆系车制,杂有西式风格。中轴线的东侧,隔开一第备弄,便是左轴线。前后有两组建筑:前面一组为戏台和花厅等,戏台与花厅之间有水池、假山和花木,两边有环廊相通。戏台小巧玲珑,至今保存完好,是无锡市区现存9个古戏之一,也是我市现存唯一完整的家庭戏台。花厅后面有一组建筑叫仓厅,是薛家收租贮谷之处,原有廒仓10余间,帐房数间,晒场一片。中轴线四侧是右轴线,有偏厅和杂屋数十间,原为管家、保姆之类人员生活、居住的地方。现大部分已作了改建。在转盘楼的北面,原是一个较大的后花园,一直连到前西溪。后花园的西北角,还有一幢8开间二层楼房,名叫“藏书楼”。宅第规模宏大,重檐复阁,回廊曲折,布局合理,雕刻精细,绚丽多姿,不但有清末时代特下,而且具有无锡地方特色,故有重要的历史纪念价值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人物简介 薛福成(1838.4.12-1894.7.21)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宾雁里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父亲薛湘,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历任镇江府学教授、湖南安福县令、浔州知府等职。长兄薛福辰,以举人出身得任工部员外郎、济东泰武临道、直隶通永道、左副都御史等职。二兄薛福同,同治元年举人。四弟薛福保,长期在山东巡抚丁宝桢幕府参与政务。
薛福成幼时苦读经书,后因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而受到强烈震动,决意弃八股试帖之学,而致力研究经世实学,以图报效国家。咸丰八年(1858年),中秀才。同年,薛福成去看望宦游湖南的父亲,适逢薛湘去世,薛福辰、薛福成兄弟二人为处理父亲身后诸事而滞留湖南一年余。十年(1860年),得知太平军已东下苏、常,兄弟二人匆匆赶回,不料全家已外出避难,几经艰辛找寻,终于在苏北宝应东乡找到家人。薛福成继续研读治世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