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都天行宫:
历史沿革 张巡铜像泰州都天行宫又称都天庙,传为纪念唐朝大将张巡而建,为都天菩萨出巡时居住的宫室。据史书记载:张巡系唐代邓州南阳人,开元进士。安史之乱时,张巡为御史中丞,以真源令起兵雍丘,抵抗安禄山叛军,后仅率六千之众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张巡死守睢阳长达十一个月,守卒“捕雀掘鼠而食,雀鼠尽,竟以人肉充饥”,历经大小四百余战,斩敌将三百余人,破敌十余万,后终因粮尽援绝而城陷,张巡殉国。张巡据守睢阳,一方面牵制了安禄山在中原的兵力,相对地减弱了叛军西线对唐朝的压力,唐肃宗得以在陕西、宁夏边境集结大军,对敌反攻。另一方面,由于叛军不能越睢阳南下,江淮流域广大地区免遭战乱的蹂躏。张巡战死后,唐肃宗下诏为其“立庙睢阳,岁时致祭”,张巡就此为神。清乾隆十二年,张巡被封为“显佑安澜之神”,嘉庆八年又封为“显佑安澜宁漕助顺之神”,又进一步演化为水神。[1]
江淮一带的民众尊张巡为“都天菩萨”,专门建庙塑像奉祀他。江淮民众尊都天神为“都土地”,是总管各方土地神。其地位在玉帝、如来之下,是江淮一带诸路神佛的首领。人民对玉帝、如来敬而远之,却认为都天可直接降福消灾。对于居家过日子离不开水井的泰州百姓来说,张巡很自然地做了防疫、禳灾、驱魔的护井之神——都天大帝。都天非道非佛,亦道亦佛,崇道者称之为都天大帝,崇佛者称之为都天菩萨。建筑特色历史风貌 历史上的都天行宫,前有广场,东西各竖旗杆,庙门口有五级台阶,两边有石狮、石鼓各一对。门内后金柱下设有屏门,平时开两边小门,香期屏门全开。门楼后紧接两层戏台,下层作门后通道,上层则为演戏时的台面。戏台前是大天井,天井前为大殿。大殿中玻璃龛内供都天菩萨贴金木塑像一尊,身穿袍服,气宇轩昂。龛上有象征儒、释、道三家的三座塑像。龛后有韦驮像一座,面目威武。龛旁有对联一副:大德实生成,跻斯民于仁寿;慈心通造化,拯下土之灾祲。殿中悬有李鸿章题写的《江淮保障》及《忧国忧民》、《圣寿无疆》等匾额。殿内两侧塑有张巡部将像。后楼上中间左有青脸都天菩萨手执折扇的坐像,右有粉面凤冠的都天娘娘坐像,二十个宫娥彩女像侍立两侧。楼上东房间是寝室,西房间为藏经室。文物遗存 泰州都天行宫遗存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门楼、戏楼、大殿和后殿,建在一条中轴线上,山门楼后原有东、西厢楼(后东厢楼被拆毁)。因年久失修,加之无人看管,都天行宫古建筑群岌岌可危。山门楼南立面破坏严重,大门有框无门,槛下无台阶踏步,门外无石狮。与山门楼相连的戏楼,屋面盖瓦坍塌,残檐断脊。楼下屏门已不存在,楼上戏台低矮栏杆全无。戏台三周“滴珠板”已无,芦苇板墙封闭,上下各开一窗。西厢楼正面门窗栏杆全无,无观看台,西山墙立面改为水泥砖墙,墙外增做混凝土楼梯,室内木楼梯拆除或被封,整个楼板构架白蚁侵蚀严重,地面箩底砖全部损坏。大殿前檐“勾连搭造”被拆除,改为两架梁,檐口加砌砖墙,隔扇已无殿身檐柱。后殿东立面清水墙被开窗四档,开门两档,北砖细博风板损坏严重。西立面下垂脊坍塌,开窗户两档,南立面两厢走廊门窗移至檐口,殿走廊被封闭。都天行宫戏台恢复原貌 二零零六年,泰州市建设局组织古建领域的专家设计都天行宫修缮方案,并通过文物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对这组历经三百四十多年沧桑的古建筑群进行历史上的第三次大修。整个修缮工程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基础上,做到修旧如旧,排除险情隐患,恢复建筑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