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五桂楼:
景点简介 五桂楼坐落在梁弄下街洞门弄,是一幢二层三楹木结构清建筑,系里人黄澄量为藏书而建造的。黄的的先祖颇有雅名,南宋时,五兄弟同中进士,同朝为官,衣锦还乡时,宋高宗赠 《 送五子还乡 》 诗中有“仙藉桂枝香”句,而取名“五名楼”。位置 五桂楼该楼位于梁弄镇学堂弄,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是诸生黄澄量的藏书楼,聚书五万余卷,有“浙东第二藏书楼”之称。黄氏上代有兄弟五人,同科中举,故称“五桂楼”。 建筑占地面积107平方米,坐北朝南,三间二层楼,通面宽10.30米。勾连搭屋顶,呈众字形,有暗间起防漏作用。风火山墙。楼前有庭院,深8.6米。四周围以高墙。五桂楼建筑蓝图详记在一根固定在众字形屋顶内的长竹竿上。1981年部分屋顶塌落,按原样修复。构造 五桂楼五桂楼有五马山墙以防风火,前后有四米高的围墙,围墙东西两侧有大门,西侧为正门。进门便是卵石砌成的庭院,石刻木雕,花草竹木使庭院绿荫婆娑,花香袭人,灰尘不蒙,市声不喧,显得幽静,古朴、清雅。楼下为三楹统间前后分隔,前厅为讲学会文之所,后厅是楼梯,楼上有书橱二十四架,藏有5万多卷古书善本,名画碑贴和手抄本,有木雕板近百块,屋顶呈“众”字形,有暗阁,明看二层,实为三层。据传,凡遇战乱,善本多藏千顶上暗阁,暗阁中至今仍保留有“柱百竿”一根,长9.8米,竹竿上记着当时建楼的各种尺寸数据和梁架构件的符号,似现代的建筑图纸。登五桂楼眺望,可一览四明七十二峰,故五桂楼又名七十二峰草堂。现悬挂的“五桂楼”匾额为清代书法家胡芹所书,“七十二峰草堂”为清代书法家吕屐山所题。五桂楼有一套比较严格而独特的藏书保管制度,所以,它藏书之丰,在浙东仅次于宁波天一阁,有“浙东第二藏书楼”之称。现为省重点文保单位。五桂楼西侧原有书房两间,名曰“爱吾庐”,后扩建为五间,雕栋画梁,卷蓬饰顶,建造讲究,名称“梦花书屋”,与五桂楼相互辉映,为黄澄量居室和会友、写书之所。东侧有平房五六间,为当时工匠雕板印书所用。另建有厨房和家人居室,周围圈以围墙,庭院有卵石砌面,形成一古朴优雅的建筑群落,典型的江南书香门第。
五桂楼为三间二层的五马髟木结构楼房,座南朝北。楼房通面阔10.3米,通进深10.38米,明间面阔4.3米,次间面阔3米,通高9.96米。穿斗和抬梁相结合的梁架结构,屋顶成“众”字形,利用中间暗阁来隔热防漏,有利于书籍的保管。阁楼暗间中至尽保存有“柱百竿”一根,在长9.8米的竹竿上记注着当时建筑此楼的各种尺寸数据及梁架构件的符号,起到现在建筑图纸的作用。楼下为客厅,楼下收藏书籍,排列二十余口大书橱,分藏所有古籍秘册。为了防火,在楼东西高筑风火高墙,更在书楼的四周筑有三米多高的围墙。大门开在围墙的东西两边,墙内楼前有半亩庭园,以鹅卵石铺地,庭内栽有桂树与柿树,近南墙垒石成桌以置盆景,朴质幽雅。由于五桂楼的“藏书之富甲越中”,闻名于东南,故有“浙东第二藏书楼”之称。作用 五桂楼的藏书不仅是专事收藏,黄澄量还每“得一书,添一目,即读一书,而十而百而千而万,记于目者记于心,是亦博闻强识之一助也”,更要求儿孙们共同翻阅。黄澄量还有一套不同于宁波天一阁的藏书保管制度,尽力发挥藏书的实用价值。他把藏书向外开放,凡有文人学士前来查阅,悉供方便,打破了一般藏书家只藏不阅的陋规,由此吸引了许多学人不辞远途劳顿,跋山涉水来到四明山西麓的梁弄,以一登五桂楼为快。历史 黄澄量,字式筌,号石泉,生于清乾隆年间,余姚梁弄人。诸生。一生嗜求藏书,“截缣以购,鬻产而求”。师事孙磐,笃志力学,于书无所不窥。博学多艺,擅长丹青。历十多年之功,藏书五万余卷。嘉庆十二年(1807),于故居四明梁弄(今余姚市梁弄镇)构藏书楼,二年落成,署名“五桂楼”。缘黄氏在宋代有一远祖,兄弟五人皆学识渊博,同科中举,殊著清望,世称“五桂"。澄量极为远慕,因而得名。时五桂楼楼下为黄澄量与友人会文讲学场所,远道前来阅览藏书之客人亦在此接待;楼上为藏书,有高二米半、宽二米之书橱二十个,陈列古籍;另有四个同样大书橱专藏手抄本和书画碑帖。黄澄量允许子孙“登楼读楹书”,亦准文人学士登楼阅读。对待远来之友人,不仅司其阅览,且供膳食。子黄肇震能继父志,增加入藏图书万余卷,时五桂楼藏书曾有“富甲越中”之称。亦有“浙第二藏书楼”之称。内藏有黄澄量手辑《明代文类》一百四十册和著作《姚江书画传》、《四明耆旧传》、《五桂楼书目》。清咸丰年间遭兵燹,藏书有所散失,至同治年间,黄安澜等玄孙经五年搜集恢复原有规模。